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又稱為「主婦手」,是濕疹的一種,當皮膚直接接觸某些物質時,便會產生過敏反應。這種情況會導致皮膚痕癢、和發紅發炎,通常由日常用品如肥皂、清潔用品、化妝品和金屬等刺激物或過敏原引起。
-
在香港,每年五月至九月的平均月降雨量高達250毫米,導致環境潮濕。潮濕悶熱的天氣會加劇主婦手的症狀,令發作時更難受,甚至延長康復時間。因此,及早識別引發主婦手的原因、有效控制症狀,以及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皮膚進一步受到刺激,變得尤其重要。
-
主婦手是什麼?
主婦手是一種因皮膚接觸某些物質而引起發炎和刺激的濕疹。這些誘發物質可分為刺激物和過敏原兩大類。
-
「濕疹」是一個較為廣泛的術語,泛指各種引起皮膚乾燥、發癢和發炎的症狀。主婦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因接觸外物或因內在免疫反應所觸發。反應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皮膚的敏感度、接觸時間和刺激物或過敏原的強度。主婦手的其中一個主要特徵是,一旦避免接觸會引起過敏的物質或因素,症狀便會有所緩解。雖然部分患者很快痊癒,但持續接觸誘發物質可導致慢性刺激、不適和反覆發作的情況。
-
主婦手的兩種類型
-
刺激性主婦手
刺激性主婦手是最常見的類型,經常接觸強烈性的化學品、肥皂或溶劑的人會較易患上。當表皮層受損時,便會出現乾燥、敏感和發炎的情況。
-
一個常見例子是因為經常洗手和長期接觸清潔劑所引起。鹼性或酸性物質會破壞皮膚天然的保護屏障,令皮膚容易受到刺激。即使是輕微的皮膚割傷或裂痕,都可能會令症狀惡化,導致發紅、脫皮和不適。與涉及免疫反應的過敏性主婦手不同,刺激性主婦手是由於皮膚直接受損引起。主婦手的症狀可能不會即時出現,卻可能在接觸刺激物後數天才出現。
-
過敏性主婦手
過敏性主婦手是由免疫系統反應引起的,而非單純由物質對皮膚表層的影響所引起。當身體將某種物質識別為有害物質時,便會引發過敏反應。這類反應通常影響有過敏體質的人士。
-
常見的過敏原包括:
●首飾、皮帶扣和手錶中的金屬,如鎳和青銅
●護膚品、香水和洗髮水中的香料和防腐劑
●美髮和醫護行業常見的染髮劑和乳膠手套
●建築和染料行業的工業化學品
-
與刺激性主婦手不同,過敏反應不一定即時發生。身體可能會隨時間變得敏感,意味著重複接觸刺激物時會增加出現皮膚反應的風險。
-
主婦手的症狀
主婦手的主要症狀是皮疹,其外觀會因反應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根據個人的膚色,受影響部位通常會呈現紅色、紫色或比周圍皮膚更深的顏色。皮疹可能會腫脹、凸起或有凸粒,嚴重的情況下更可能出現一群小水泡。
-
其他症狀包括:
●當皮疹受感染時滲出液體或膿液
●劇烈和令人不適的痕癢和灼熱感
●長期受刺激會導致皮膚乾燥、破裂或脫皮
-
醫生通常會建議避免抓搔皮疹,因為這樣會破壞皮膚屏障。一旦皮膚屏障受損,受感染風險便會增加,康復時間亦會延長。雖然主婦手的症狀可能看起來很嚴重,但並不會傳染。這是因為每個人對過敏原的敏感程度都有所不同,不是每個人都會對同一過敏原產生相同的反應。
-
身體哪些部位會出現主婦手症狀?
皮膚炎症狀的位置取決於皮膚接觸刺激物的部位。面部和頸部是常見部位,特別是面頰、眼瞼和嘴唇,因為這些部位經常接觸化妝品和護膚品的成分。手部、手指和手臂亦是常見的敏感部位,因為它們是最先接觸清潔劑、洗衣液和化學品的部位。建築、美髮和醫護行業的從業員特別容易因工作而接觸到這些物質,因此建議僱主為員工提供適當的防護裝備,如手套和口罩。
-
主婦手的治療方法
主婦手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避開誘發物質和以藥物控制症狀。
並避免直接接觸刺激物或過敏原是預防主婦手發作,和讓皮膚康復的最有效方法,包括轉用無香料和低敏感的護膚品、處理清潔劑或化學品時戴上防護手套,以及以低敏感首飾取代含鎳的首飾。對於經常在工作中接觸刺激物的人士,使用隔離霜可以保護皮膚,避免長期受刺激物影響。
-
如果症狀持續未能得到改善或變得嚴重,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輕痕癢、發炎和不適的情況。非處方止痕膏(Over-the-counter anti-itch creams)可以用作舒緩症狀,而外用或口服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則可以對抗過敏反應。在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處方類固醇膏或口服保利通(Prednisone)以減輕發炎情況和加速康復。
-
透過適當的治療,主婦手的症狀通常可以在數週內消退,痕癢則可能會在皮疹完全消失之前已經減輕。如情況不嚴重,只要避免接觸誘發物質,幾天內便會康復。
-
寶康醫療提供家庭醫生診症服務,可按此預約診症。
-
加強皮膚保護,提升防禦力
在香港炎熱潮濕的氣候下,主婦手可能令人感到困擾。然而,這是一種可以控制的症狀,關鍵在於了解刺激性主婦手和過敏性主婦手的分別。要控制主婦手,及早識別誘發主婦手的因素並作出簡單的調整,例如選用較溫和的產品和保護皮膚免受刺激物影響,便可大大減輕症狀和預防日後復發的情況。
-
備註:
-
1. 資料來源:Climate in Hong Kong. (2024) Climates to Travel. https://www.climatestotravel.com/climate/hong-kong#google_vignette
2. 資料來源:接觸性皮膚炎. (2023) NHS.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ontact-dermatitis/
3. 資料來源:健康頻道 認識職業性皮膚炎. (2021) https://www.oshc.org.hk/oshc_data/files/greencross/2021/%E7%9A%AE%E8%86%9A%E7%82%8E.pdf
4. 資料來源:職業病個案實錄-接觸性皮膚炎. (2003) https://www.labour.gov.hk/tc/public/oh/Contact_Dermatitis_TC.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