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最新消息
1
23
Warts
從尋常疣到性病疣:預防與治療全攻略
當疣 (Warts) 在面部、手部或腳部等顯眼部位滋生時,會令人感到非常困擾。香港氣候炎熱潮濕,經常出汗及皮膚長時間處於潮濕狀態,便會增加滋生疣的風險。此外,公共場所如泳池、更衣室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亦容易傳播病毒。因此,了解如何預防和治療疣,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疣是甚麼?疣是一種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皮膚外層而引致的良性(非癌性) 增生。雖然HPV的類型超過100種,但只有少數會導致疣的滋生。它們是最常見的病毒性皮膚病之一,估計影響著全球10% 的人口。某些類型的HPV會導致疣在手腳滋生,而性病疣(Genital Warts) 則會透過性接觸傳播。雖然疣普遍不會構成生命危險,但確實令人困擾;視乎其大小與滋生的位置,可能會引起不適、影響自尊心,甚至會令步行或穿鞋都變得困難。-疣的外觀是怎樣的?疣的外形會根據其類型與滋生的位置而不同。有些呈圓頂狀、有些較扁平或粗糙,具有凹凸不平的質感;某些類型則會是繭狀硬塊或聚集在同一位置呈「椰菜花」狀。顏色方面,則可能是膚色、白色、粉紅色或淺啡色。疣的表面有時會出現小黑點,這是由於為疣提供養分的微絲血管凝結成塊所導致。疣的大小通常由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疣會傳染嗎?由於HPV可經由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疣的傳染性極高。皮膚與皮膚的接觸,例如握手或接觸受感染皮膚,均可能傳播病毒。此外,共用物品如剃鬚刀、毛巾、健身器材、鞋履等也可能傳播病毒。即使是細小的皮膚擦傷,也會讓HPV更易進入體內,提升感染風險。公共場所如濕滑的游泳池地面,皆為病毒提供理想的傳播環境,因此赤腳行走時需多加留意。-疣常在哪些部位出現?疣可出現在全身各處,但以手、腳及生殖器官最常見。不同類型的疣的特徵都有所不同,需要的治療與預防方式亦截然不同。-手和手指 (尋常疣)手和手指的疣,稱為尋常疣 (Common Warts),屬常見的類型。這類疣的表面粗糙且呈顆粒狀,多數在經常受壓或活動的區域,如指甲邊緣或關節位置出現。當疣在靠近甲床滋生時,會有輕微的痛楚,導致書寫、打字等日常活動時感到不適。「尋常疣」會透過接觸受污染的表面,例如門柄、共用的原子筆或毛巾等迅速傳播。-尋常疣的治療與預防方法市面上的非處方藥物如水楊酸,能透過逐層剝落受感染的皮膚來達致治療效果。而對於較頑固的疣,則會透過冷凍治療,以液態氮將疣組織冷凍並破壞。如疣難以透過其他治療方式處理,甚至造成不適,激光治療是另一個治療方法。-良好的手部衛生是預防「尋常疣」的第一步。保持雙手清潔及滋潤,有助維持皮膚屏障健康,減低HPV經由微細傷口或擦損部位感染。另外,應盡量避免直接接觸受感染的表面,例如可用紙巾接觸門柄,以減低感染機會。如疣已滋生,應以膠布覆蓋,以防病毒無意間傳播至感染身體其他部位。-腳底 (足底疣)足部疣,又稱為足底疣(Plantar Warts),在腳掌、腳跟或腳趾球等部位常見。與向外生長的尋常疣不同,足底疣因受行走及站立的壓力影響,通常會向內生長,特別容易引起承重位置的不適甚至疼痛。-足底疣的傳染性極高,主要透過直接HPV病毒而受到感染,尤其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更容易傳播。公眾泳池、更衣室及共用淋浴間等場所便是病毒的溫床。在這些地方赤腳行走會大大增加感染的風險,如足部皮膚有細微破損或擦傷則更為高危。由於「足底疣」經常較為頑固且會引起痛楚,建議及早治療以紓緩症狀,並防止進一步擴散。-足底疣的治療與預防方法足底疣與尋常疣的治療方式相似,包括使用水楊酸分解疣組織,或進行冷凍治療以液態氮凍結並去除疣。如病情未能改善或造成明顯不適,醫生可能會建議其他治療方法,例如激光療程或小型手術切除。-足底疣多數在潮濕環境中受到感染,因此預防重點應放在足部衛生及防護措施上。為減低感染風險,應保持足部清潔並徹底抹乾,尤其需要保持腳趾縫乾爽。赤腳在游泳池、更衣室等公共場所行走,會大大增加接觸HPV的風險,故應穿著拖鞋或涼鞋以作保護。同時亦應避免與他人共用鞋履、襪子或毛巾,以減低傳播風險。-性病疣性病疣(Genital Warts)是皮膚感染的一種,通常出現在生殖器管或肛門周圍,主要透過性行為時的皮膚接觸傳播。與尋常疣不同,性病疣的質地較柔軟,顏色接近皮膚,呈現類似細小花椰菜狀並聚集在某一位置。-性病疣的潛伏期可由兩星期至八個月不等。男性患者的性病疣常見於陰莖、陰囊或肛門周邊,通常為無痛的小硬塊;而女性則常見於外陰、陰道內或子宮頸周圍,有時可能伴隨痕癢或輕微不適。雖然性病疣並不致命,但病情反覆,往往需要醫學治療才能去除。-性病疣的治療與預防方法與其他類型的疣不同,性病疣一般需要接受醫學治療。雖然目前尚無法根治,但治療可協助去除可見的增生物,並有效控制相關症狀。醫生或會建議採用冷凍治療或激光治療(透過電流燒除疣組織)。而處方藥膏則可用作刺激免疫系統反應,幫助身體對抗病毒。-預防性病疣可從實踐更安全的性行為做起。正確及堅持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但無法完全消除)HPV的傳播風險。不要多於一位性伴侶,並確保性伴侶未受HPV感染,可大大減低感染機會。此外,接種HPV疫苗對預防性病疣及子宮頸癌同樣非常重要。保持生殖器官清潔,避免使用含香料的沐浴露或泡浴產品,有助預防刺激及紓緩不適。-與疣說再見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令人困擾。雖然不會致命,但傳染性極高,若不處理,病情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積極保護皮膚、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並在有需要時尋求適當治療,有助控制疣的病情。無論是手上的尋常疣、腳底的足底疣,還是透過性接觸傳播的性病疣,了解其成因及治療選項,都是管理病情、回復健康生活的關鍵一步。-備註:-1. 資料來源:疣. (2024).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15045-warts2. 資料來源:疣的視覺指南 (2023). https://www.webmd.com/skin-problems-and-treatments/ss/slideshow-warts3. 資料來源:足底疣. (2023).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ommon-warts/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11314. 資料來源:男性常見疾病%20-%20性器疣. (2022).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80039.html
更多
OGD & Colonoscopy
胃鏡檢查及大腸鏡檢查指南:如何協助診斷消化系統問題
消化系統的健康非常重要,然而,很多腸胃的問題在症狀顯著惡化前都難以發現。若因此導致診斷延誤,便會令治療變得更為複雜,甚至影響康復速度。現今先進的內窺鏡技術,如胃鏡及大腸鏡檢查,讓醫生能直接觀察整個消化道,從發炎、潰瘍到瘜肉及癌症等,均可透過這些檢查及早發現各種腸胃問題。-胃鏡檢查是什麼?食道胃十二指腸內窺鏡檢查,亦稱為「胃鏡」或內窺鏡,是一種消化系統的檢查;檢查的內容包括食道、胃和十二指腸。此檢查會由專業的技術人員及專科醫生進行。-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醫生會小心地使用一條直徑約9-12毫米的細長軟管從口腔插入並進入胃部和十二指腸。內窺鏡的前端配備高清攝像鏡頭燈泡,將清晰的影像實時傳送到體外的接收器。-甚麼時候應接受胃鏡檢查?當患者出現以下上消化道問題的症狀時,會建議進行胃鏡檢查:-持續上腹部疼痛吞嚥困難(吞嚥障礙)頻繁感到胃灼熱或胃酸倒流體重下降但無明顯原因持續感到噁心、嘔吐缺鐵性貧血黑色或柏油狀糞便(表明上消化道可能出血)-內窺鏡檢查不只是提供清晰的內部影像,還可以透過檢查發現可疑跡象並進行組織採樣活檢,是診斷胃炎、胃潰瘍、巴雷特食道以及早期胃癌等疾病的重要工具。-大腸鏡檢查是什麼?大腸鏡檢查是對大腸內部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的全面檢查。大腸鏡與胃鏡檢查所使用的儀器類似但更長,可直接觀察整條大腸的狀況。-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醫生會尋找大腸和直腸的變化及存在的健康問題,包括腫脹或發炎的組織、息肉 (可變成癌症的異常生長物)或結直腸癌的跡象。大腸鏡上的高解析度攝像鏡頭能對腸壁進行詳細檢查;同時,透過專門的工具移除息肉或採樣組織以供進一步分析。-甚麼時候應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建議進行全面評估,考慮風險、症狀和根據證據進行篩查的指南。-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士調查腹痛、直腸出血或慢性腹瀉的原因診斷炎症性腸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尋找排便習慣改變的原因跟進其他檢查的異常結果,如血液檢查或影像研究治療如移除息肉或停止腸道出血等狀況-大腸鏡檢查能在息肉發展成癌症之前將其移除,是重要的預防措施。-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有甚麼區別?雖然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均可檢查消化道,但事前準備及檢查過程有所不同:-檢查範圍胃鏡檢查:主要檢查上消化道 (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大腸鏡檢查:主要檢查下消化道 (結腸、直腸和肛門)-檢查前的準備胃鏡檢查大腸鏡檢查· 檢查前6-8小時禁食· 不需要瀉藥· 可能需要暫時停用某些藥物如血液稀釋劑· 檢查前一天開始進行徹底的腸道準備· 檢查前24 - 48小時只飲用清水· 使用強效瀉藥完全清潔結腸· 從檢查前數天開始限制飲食-麻醉藥與檢查時間胃鏡檢查大腸鏡檢查· 只需輕度或在喉嚨部分使用麻醉噴霧進行局部麻醉· 通常只需10-15分鐘 · 標準做法是進行中度麻醉,如患者希望在較舒適的情況下進行檢查,可考慮進行深度麻醉· 通常需要30-60分鐘-恢復過程胃鏡檢查大腸鏡檢查· 一小時內恢復· 輕微喉嚨不適或疼痛· 檢查後一小時內可進食· 由於麻醉程度較高,恢復時間亦較長· 經常會出現暫時性腹脹和脹氣· 如需移除息肉,可能會有輕微出血-檢查中可能會發現胃鏡檢查大腸鏡檢查· 可檢測食道炎、胃炎、潰瘍、巴雷特食道、裂孔疝和上消化道癌症· 可檢測息肉、結直腸癌、憩室病、炎症性腸病和痔瘡-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可以同時進行嗎?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可同時進行。這種聯合方法被稱為雙向內窺鏡檢查或「上下消化道內窺鏡檢查」,是對整個消化道進行全面評估。檢查同時進行特別適合症狀來源不明、可能涉及上或下消化道的患者,或有多重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的人士。-在進行檢查時,專科醫生會先進行胃鏡檢查,再進行大腸鏡檢查。此檢查順序能有效降低誤吸風險(一種外科手術常見的肺部併發症),並以有序方式檢查消化系統的各個部位。同時檢查通常需時45-90分鐘,視乎檢查中的發現和是否需要任何其他治療而定。-同時進行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前的準備-同時進行檢查的準備需遵從大腸鏡檢查嚴格的要求,包括: 使用口服瀉藥(腸道準備)完全清潔腸道在檢查前至少24小時禁食固體食物在檢查前約8小時前只飲用清水在檢查前約一週暫時停用某些藥物如血液稀釋劑、鐵補充劑和導致便秘的藥物-守護腸胃健康:及早發現至關重要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是現今消化病學的代表。醫療專家能透過這些檢查讓消化道可視化、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無論分開進行檢查還是同時進行,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都能為及早的治療提供重要線索,發現潛在問題,及早治療。這些檢查對香港老齡化人口和有消化系統疾病家族史的人而言非常重要。-備註:-1. 資料來源:通波仔 究竟要放幾多支架?. (2023). Care for your Heart. https://www.careheart.org.hk/?p=28165#:~:text=%E4%B8%80%E6%97%A6%E6%82%A3%E4%B8%8A%E5%86%A0%E5%BF%83%E7%97%85,%E7%8E%87%E4%BA%A6%E4%BD%8E%E6%96%BC10%25%E3%80%822. 資料來源:心導管插入術 (2021).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agnostics/16832-cardiac-catheterization3. 資料來源:冠狀動脈造影. (2023). https://www.mayoclinic.org/tests-procedures/coronary-angiogram/about/pac-203849044. 資料來源:血管成形術. (2025).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treatments/22060-angioplasty
更多
Osteoporosis
揭開骨質疏鬆症的真相 :如何保護骨骼並預防骨折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令骨骼變得脆弱,容易導致骨折的病症。隨著骨密度下降,骨折前都沒有明顯症狀,然而輕微的壓力如彎腰或輕微跌倒,都可能導致嚴重受傷。當中,維持活動能力和平衡的重要部位如脊椎、髖部和手腕,則最容易受到影響。-當身體骨質流失量超過補充的速度時,便會出現骨質疏鬆,骨骼會變得疏鬆和脆弱。雖然任何人都可能會患上骨質疏鬆症,但中高齡人士,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最為常見。不過,透過正確的生活模式、飲食習慣和預防措施,可以減慢骨質流失,保持骨骼強健。-骨質疏鬆症是甚麼?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骨骼疾病,骨質密度會隨時間流失。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骨骼會進行分解,流失的骨質會被新的骨骼組織取代。但在骨質疏鬆症的情況下,這個平衡會被打亂,令骨質流失多於新的骨骼組織的形成。最終導致骨骼變得脆弱,更容易導致骨折。-骨質疏鬆症最常引致髖部、脊椎和手腕骨折,這些部位對身體穩定性和活動能力十分重要。在嚴重的情況下,簡單的動作如彎腰或輕微跌倒都可能造成骨折。由於骨質疏鬆症在早期沒有症狀,許多人直到骨折發生才發現自己患病。-誰會受到骨質疏鬆症影響?一般而言,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到骨質疏鬆症影響,但某些群體的風險較高。由於雌激素(維持骨密度的重要女性荷爾蒙)水平急劇下降,因此更年期後女性的風險最高。研究亦顯示,骨質疏鬆症在白人和亞洲女性中較為普遍,尤其是停經後一到兩年的女性。-除了年長的女性,年長男性也可能患上骨質疏鬆症。骨質密度會隨著年齡增長下降,因此年長人士的風險較高。此外,家族遺傳、不良的飲食習慣或缺乏運動的人士亦是風險較高的群體。-骨質疏鬆症的症狀骨質疏鬆症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因此常被稱為「沉默的」疾病。大部份患者直到骨折發生才知道自己患病。然而,有一些微妙的症狀可能預示骨骼正在變弱。-其中一個早期徵兆是輕微跌倒或簡單動作(如扭轉身體、彎腰或提起輕物)後發生意外骨折。這些動作通常不會對健康的骨骼造成傷害,但隨著病情惡化,由於脊椎骨骼變弱而塌陷,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身高下降。-此外,患者可能會因為脊椎骨變得太脆弱而無法維持正常的姿勢,導致脊椎後凸(身體前傾),出現駝背的情況。這種身體彎曲的姿勢會影響患者的外觀並引起慢性背痛。在較嚴重的情況下,脊椎壓縮會減少肺活量,導致氣促和耐力下降,讓日常活動困難重重。-骨質疏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的分別骨質疏少症(Osteopenia)和骨質疏鬆症都是由於骨密度下降導致的,而兩者的不同取決於嚴重程度。-骨質疏少症是指骨質密度低於同齡人的平均水平,但未達到骨質疏鬆症的程度。在這個階段,骨骼會比正常脆弱,但不至於容易斷裂。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骨質疏少症可能會逐漸發展成骨質疏鬆症。-為了更容易理解骨質疏少症,可以將骨骼結構比喻為蜂巢。在健康的骨骼中,這個結構的孔洞細小而緊密;在骨質疏少症中,這些蜂巢的孔洞會逐漸變大,削弱整體結構;骨質疏鬆症則令這個過程更進一步,使孔洞變得更大,大大增加骨折風險。-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飲食:應該吃甚麼均衡和護骨的飲食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和減慢骨質流失。攝取足夠的鈣質、維他命D和其他有助骨骼再生和提升骨質密度的營養素,是維持強健骨骼的關鍵。-奶類製品:鈣質和維他命D的可靠來源鈣質是骨骼的結構成分,而牛奶、芝士和乳酪是最佳的鈣質來源。由於鈣質會自然流失,每天補充鈣質對預防骨質流失非常重要。維他命D亦存在於奶類製品中,有助鈣質吸收,確保身體能有效利用鈣質來強化骨骼。如果缺乏維他命D,便會影響鈣質的吸收,增加骨折風險。-綠葉蔬菜:含豐富的鈣質和鎂菠菜、椰菜和西蘭花能提供植物性鈣質和鎂,這兩種營養素對骨骼健康亦同樣重要。鎂(Magnesium)在將維生素D轉化為其活性型態時擔當重要的角色,有助身體有效吸收鈣質。與奶類製品不同,綠葉蔬菜還含有抗氧化物(Antioxidants),可減低患上與骨質退化有關的炎症機會。食用各種綠色蔬菜可確保身體能補充維持骨骼結構和密度所需的礦物質。-豆製品:含鈣豐富的奶類替代品豆腐、毛豆、豆漿和天貝(Tempeh)是優質的植物性鈣質和蛋白質來源,特別適合患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t)或不喜歡奶類製品的人士。蛋白質對骨骼修復非常重要,而肌肉力量對減少與跌倒相關的骨折亦同樣重要。此外,大豆含有異黃酮(Isoflavones),這種植物化合物與改善骨密度息息相關,對停經後的女性特別有益。-預防骨質疏鬆症應避免的食物雖然以上食物有助強化骨骼,但有些食物則可能加速骨質流失,削弱骨骼結構,增加骨折風險。某些飲食習慣會影響鈣質吸收,耗盡身體內必備的礦物質,引致炎症,加劇骨質疏鬆症的情況。儘量避免進食有損骨骼健康的食物,能有助維持骨密度和減少骨折的風險。-高鈉食物:鈣質經尿液流失加工食品、快餐、罐頭湯和鹹味小食含有過量鈉(Sodium),迫使身體透過尿液排出更多的鈣質。由於鈣質對骨骼強度非常重要,過高的納攝取量會消耗身體內的鈣質儲備,削弱骨骼強度。骨密度下降與高鈉飲食有關,增加骨折的風險。-含糖食物和汽水:減少鈣質吸收並引發炎症汽水、糖果、糕點和加工小食中的精製糖(Refined sugars)會為骨骼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攝入高糖份會抑制腸道對鈣質的吸收,令骨骼缺乏這種關鍵的營養素。此外,糖分會引致慢性炎症,加速骨質退化。含有磷酸(Phosphoric Acid)的碳酸汽水會影響骨骼代謝(Bone Metabolism),隨著時間推移,會導致骨密度流失。-維持強健骨骼,擁有更健康的生活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但嚴重的疾病,骨骼會變得脆弱,即使是輕微的日常活動也可能導致骨折,影響活動能力與生活品質。因此,及早預防、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對維持骨骼健康至關重要。-主動關注骨骼健康,及早管理和預防骨質疏鬆症,可大大改善骨骼情況。攝取足夠且適當的營養至關重要,含豐富鈣質的食物有助強化骨骼,而過量的鈉、糖和咖啡因則可能加速骨質流失。-定期體檢寶康醫療現推出骨質疏鬆風險篩查,有效評估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評估骨骼的健康狀況,按此了解體檢詳情。-備註:1. 資料來源:骨質疏鬆症. (2024)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osteoporosis/symptoms-causes/syc-203519682. 資料來源: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2021). Medical News Today. (2021)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osteopenia-vs-osteoporosis3. 資料來源:骨質疏鬆症. (2025). 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health_information/bones_and_joints/osteoporosis.html
更多
Blue Care Logo
寶康醫療 - 更新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我們 (寶康醫療服務有限公司) 已更新了個人資料收集聲明。按此將帶你到最新版本文件的全文。
更多
Cataract Surgery
香港白內障手術 :探索不同階段的治療方案
眼睛健康是整體健康的要素,但人們往往只在出現問題時才會關注。在各種眼疾中,白內障對生活質素的影響最為顯著,特別是老年人。香港約有7%的長者受白內障影響,而近年白內障患者亦日漸年輕化,情況令人關注。白內障個案的數字大幅上升,複合年增長率達6.9%,從2020年的60萬宗預計上升至2025年的90萬宗。這種顯著的增長突顯出了解白內障發展、症狀及香港醫療系統內可用的治療選擇的重要性。-白內障是什麼?白內障是指眼睛晶狀體出現混濁或不透明的區域。晶狀體位於虹膜(眼睛有色部分)的後方,是將光線聚焦到視網膜(眼睛後方對光敏感的組織)的關鍵角色。-白內障通常於40歲左右,當晶狀體內的蛋白質開始分解並聚集在一起時開始。蛋白質積聚會形成一個混濁的區域,並隨時間逐漸擴大和增厚。隨著白內障情況惡化,晶狀體會變得越來越不透明,並可能呈現黃色或棕色,降低視覺清晰度,甚至可能影響色彩辨識度。-白內障治療方法(按嚴重程度分類)白內障治療方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病情的階段和嚴重性。在白內障初期,無需手術也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狀。然而,隨著白內障情況惡化,由於目前尚無藥物或治療方法可逆轉晶狀體內的蛋白質積聚,因此手術成為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案。-初期白內障的治療方法白內障初期不需要立即進行手術,患者可以透過更新處方眼鏡或隱形眼鏡等控制病情,彌補白內障引起的視覺變化。此外,患者亦可以考慮在眼鏡上使用眩光塗層,以幫助減少光線散射和提高對比度,特別有助夜間駕駛。-中度白內障的治療方法隨著白內障惡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會逐漸加劇,此時應盡快進行手術。微創「超聲乳化晶體摘除」手術(Phacoemulsification)是現代化白內障手術的標準方式,亦是香港常見及普遍的手術方法。-超聲乳化晶體摘除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首先在角膜上開一個微細的切口(通常小於2.8毫米);透過這個切口,醫生會插入一個超聲波探頭,利用高頻聲波將混濁的晶狀體打碎,然後輕輕地從眼睛中吸出。移除自然晶狀體後,醫生會透過切口植入一個折疊的人工晶狀體(IOL)代替原始晶狀體。只要人工晶狀體(IOL)位於晶狀體囊袋內,便會擴展至完整尺寸。-患者可以根據需求和生活方式選擇各種不同的人工晶狀體:人工晶狀體類型視力距離散光矯正是否需要佩戴眼鏡?備註單焦點固定的距離(近、中或遠)沒有需要佩戴老花眼鏡或散光眼鏡最常見和最經濟實惠的選擇單焦點散光​​有需要佩戴老花眼鏡建議散光人士使用多焦點多種距離(近、中和遠)沒有不需佩戴老花眼鏡可能會在夜間注意到燈光周圍有光暈多焦點散光有不需要適合有散光並希望擁有全方位視力的人士整個手術每隻眼睛通常需時20-30分鐘,大多數患者只會感到輕微不適。而手術後的復原的過程需要使用處方眼藥水數週,以預防感染並減少炎症。大多數患者在數天內便會發現視力有所改善,但要完全康復可能需要4-6週。-晚期白內障的治療白內障在不進行手術的情況下會持續惡化,晶狀體中的蛋白質會變得密集和堅硬,導致超聲乳化術不再適合作為治療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手動小切口白內障手術(MSICS)是唯一的選擇。此手術需要在角膜或鞏膜上做一個比超聲乳化術稍大的切口(5-7毫米)。透過這個切口,醫生會一次性取出整個白內障硬塊,而不是將打碎。而MSICS與超聲乳化術相同,患者需要植入人工晶狀體(IOL)來替換已移除的自然晶狀體。-由於切口較大,MSICS的復原時間通常比超聲乳化術更長,患者需要額外的康復時間才能恢復正常活動。即使復原時間較長,但由於晚期白內障難以透過超聲乳化晶體摘除手術進行治療,MSICS提供極佳的治療效果。-香港白內障手術的費用與保險覆蓋範圍香港白內障手術的價錢在公立和私立醫療系統之間有顯著差異。手術前,必須先進行人工晶狀體計算(IOL Calculation),這是一種專門測量人工晶狀體正確屈光度的術前評估。在私立醫療機構進行這些術前評估的費用在港幣1,000至1,500元之間。而白內障手術的總費用會取決於醫生的經驗、設施費用以及選擇的人工晶狀體類型,每隻眼睛可從港幣15,000元至35,000元不等。如果選擇高端的選項,如多焦點或散光矯正人工晶狀體,雖然費用較高,但可以減少長期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的開支。-醫管局(公立醫療系統)則提供較低成本的白內障手術選擇,每隻眼睛的費用大約在港幣800至1,200元之間。然而,選擇公立醫療系統進行治療將面臨相對較長的等候時間,目前約有69,000名長者在公立系統等候白內障手術。而部分醫療設施,等候時間更現已延長至長達四年。-香港白內障治療: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隨著白內障成為香港日益增長的健康問題,了解不同的治療選擇對大眾而言非常重要。雖然白內障初期可以通過處方眼鏡和調整生活方式來控制,但如果病情進展至晚期,手術則是唯一的醫療選擇。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超聲乳化晶體摘除手術是首選,因其效率較高;而MSICS則是晚期病情的唯一選擇。了解香港的白內障治療選擇對於為眼睛健康作出明智的決定非常重要,確保視力清晰,提高生活質素。-備註:-1. 資料來源:Industry overview. (2022). HKEX. https://www1.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22/0218/10124491/sehk21110901295.pdf2. 資料來源:Causes of Cataracts. (2022). National Eye Institute.https://www.nei.nih.gov/learn-about-eye-health/eye-conditions-and-diseases/cataracts/causes-cataracts3. 資料來源:立法會六題:白內障手術. (2024). 新聞公告.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11/20/P2024112000463.htm?fontSize=14. 資料來源:乳化白內障摘除術. (2022). https://www.hkah.org.hk/storage/media/Brochure/A31990-HKAK%20Phacoemulsification%20Leaflet_02%20Web.pdf
更多
Contact Dermatitis
受皮膚敏感困擾? 你不可不知的接觸性皮膚炎 (主婦手) 資訊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又稱為「主婦手」,是濕疹的一種,當皮膚直接接觸某些物質時,便會產生過敏反應。這種情況會導致皮膚痕癢、和發紅發炎,通常由日常用品如肥皂、清潔用品、化妝品和金屬等刺激物或過敏原引起。-在香港,每年五月至九月的平均月降雨量高達250毫米,導致環境潮濕。潮濕悶熱的天氣會加劇主婦手的症狀,令發作時更難受,甚至延長康復時間。因此,及早識別引發主婦手的原因、有效控制症狀,以及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皮膚進一步受到刺激,變得尤其重要。-主婦手是什麼?主婦手是一種因皮膚接觸某些物質而引起發炎和刺激的濕疹。這些誘發物質可分為刺激物和過敏原兩大類。-「濕疹」是一個較為廣泛的術語,泛指各種引起皮膚乾燥、發癢和發炎的症狀。主婦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因接觸外物或因內在免疫反應所觸發。反應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皮膚的敏感度、接觸時間和刺激物或過敏原的強度。主婦手的其中一個主要特徵是,一旦避免接觸會引起過敏的物質或因素,症狀便會有所緩解。雖然部分患者很快痊癒,但持續接觸誘發物質可導致慢性刺激、不適和反覆發作的情況。-主婦手的兩種類型-刺激性主婦手刺激性主婦手是最常見的類型,經常接觸強烈性的化學品、肥皂或溶劑的人會較易患上。當表皮層受損時,便會出現乾燥、敏感和發炎的情況。-一個常見例子是因為經常洗手和長期接觸清潔劑所引起。鹼性或酸性物質會破壞皮膚天然的保護屏障,令皮膚容易受到刺激。即使是輕微的皮膚割傷或裂痕,都可能會令症狀惡化,導致發紅、脫皮和不適。與涉及免疫反應的過敏性主婦手不同,刺激性主婦手是由於皮膚直接受損引起。主婦手的症狀可能不會即時出現,卻可能在接觸刺激物後數天才出現。-過敏性主婦手過敏性主婦手是由免疫系統反應引起的,而非單純由物質對皮膚表層的影響所引起。當身體將某種物質識別為有害物質時,便會引發過敏反應。這類反應通常影響有過敏體質的人士。-常見的過敏原包括:●首飾、皮帶扣和手錶中的金屬,如鎳和青銅●護膚品、香水和洗髮水中的香料和防腐劑●美髮和醫護行業常見的染髮劑和乳膠手套●建築和染料行業的工業化學品-與刺激性主婦手不同,過敏反應不一定即時發生。身體可能會隨時間變得敏感,意味著重複接觸刺激物時會增加出現皮膚反應的風險。-主婦手的症狀主婦手的主要症狀是皮疹,其外觀會因反應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根據個人的膚色,受影響部位通常會呈現紅色、紫色或比周圍皮膚更深的顏色。皮疹可能會腫脹、凸起或有凸粒,嚴重的情況下更可能出現一群小水泡。-其他症狀包括:●當皮疹受感染時滲出液體或膿液●劇烈和令人不適的痕癢和灼熱感●長期受刺激會導致皮膚乾燥、破裂或脫皮-醫生通常會建議避免抓搔皮疹,因為這樣會破壞皮膚屏障。一旦皮膚屏障受損,受感染風險便會增加,康復時間亦會延長。雖然主婦手的症狀可能看起來很嚴重,但並不會傳染。這是因為每個人對過敏原的敏感程度都有所不同,不是每個人都會對同一過敏原產生相同的反應。-身體哪些部位會出現主婦手症狀?皮膚炎症狀的位置取決於皮膚接觸刺激物的部位。面部和頸部是常見部位,特別是面頰、眼瞼和嘴唇,因為這些部位經常接觸化妝品和護膚品的成分。手部、手指和手臂亦是常見的敏感部位,因為它們是最先接觸清潔劑、洗衣液和化學品的部位。建築、美髮和醫護行業的從業員特別容易因工作而接觸到這些物質,因此建議僱主為員工提供適當的防護裝備,如手套和口罩。-主婦手的治療方法主婦手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避開誘發物質和以藥物控制症狀。並避免直接接觸刺激物或過敏原是預防主婦手發作,和讓皮膚康復的最有效方法,包括轉用無香料和低敏感的護膚品、處理清潔劑或化學品時戴上防護手套,以及以低敏感首飾取代含鎳的首飾。對於經常在工作中接觸刺激物的人士,使用隔離霜可以保護皮膚,避免長期受刺激物影響。-如果症狀持續未能得到改善或變得嚴重,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輕痕癢、發炎和不適的情況。非處方止痕膏(Over-the-counter anti-itch creams)可以用作舒緩症狀,而外用或口服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則可以對抗過敏反應。在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處方類固醇膏或口服保利通(Prednisone)以減輕發炎情況和加速康復。-透過適當的治療,主婦手的症狀通常可以在數週內消退,痕癢則可能會在皮疹完全消失之前已經減輕。如情況不嚴重,只要避免接觸誘發物質,幾天內便會康復。-寶康醫療提供家庭醫生診症服務,可按此預約診症。-加強皮膚保護,提升防禦力在香港炎熱潮濕的氣候下,主婦手可能令人感到困擾。然而,這是一種可以控制的症狀,關鍵在於了解刺激性主婦手和過敏性主婦手的分別。要控制主婦手,及早識別誘發主婦手的因素並作出簡單的調整,例如選用較溫和的產品和保護皮膚免受刺激物影響,便可大大減輕症狀和預防日後復發的情況。-備註:-1. 資料來源:Climate in Hong Kong. (2024) Climates to Travel. https://www.climatestotravel.com/climate/hong-kong#google_vignette2. 資料來源:接觸性皮膚炎. (2023) NHS.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ontact-dermatitis/3. 資料來源:健康頻道 認識職業性皮膚炎. (2021) https://www.oshc.org.hk/oshc_data/files/greencross/2021/%E7%9A%AE%E8%86%9A%E7%82%8E.pdf4. 資料來源:職業病個案實錄-接觸性皮膚炎. (2003) https://www.labour.gov.hk/tc/public/oh/Contact_Dermatitis_TC.pdf
更多
[Nov] Blog 2 - Featured Image_R0 (EN)
香港肝炎指南 : 了解不同類型肝炎及如何保護自己
在香港,肝炎已逐漸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影響著全港數以萬計的市民。這種病毒會導致肝臟發炎,如未能及時治療,更有可能引發嚴重,甚至危害生命的併發症。甲型(Hepatitis A)、乙型(Hepatitis B)、丙型(Hepatitis C)及戊型(Hepatitis E)肝炎各有不同風險及傳播途徑,了解其中的差異對預防與控制肝炎非常重要。現時,香港約有41萬人曾感染肝炎病毒,佔總人口的5.6%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Hepatitis B)更是肝癌主因之一,導致超過70%的肝癌病例。-什麼是肝炎?肝炎是指肝臟組織發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肝炎會損害肝細胞,削弱肝臟在新陳代謝、解毒及免疫功能中的作用。當肝炎發展成慢性肝臟炎症時,可能會導致肝臟纖維化(Fibrosis),甚至肝硬化(Cirrhosis),使健康的肝組織被瘢痕組織取代,嚴重影響肝臟功能。當情況變得嚴峻時,肝炎更可能會導致肝衰竭或肝癌。-肝炎的分類肝炎病毒可分為不同類型,在香港最常見的有甲型、乙型、丙型及戊型肝炎,而丁型和庚型則較為少見。每種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和對健康的影響均有不同。甲型與戊型肝炎通常為急性肝炎,較少惡化成慢性疾病;乙型與丙型肝炎若未能及時發現及治療,則更容易惡化成慢性疾病,對健康構成長遠威脅。-甲型與戊型肝炎甲型與戊型肝炎的傳播途徑相似,主要通過受污染的食水或食物(特別是貝類海鮮)感染。在香港,雖然甲型與戊型肝炎的病發機率遠低於乙型肝炎,但每年仍有零星個案。2022年,香港錄得22宗甲型肝炎和57宗戊型肝炎個案,提醒我們仍需要時刻關注甲型與戊型肝炎。-甲型與戊型肝炎一般為急性感染,常見症狀包括疲勞、作嘔及黃疸(皮膚和眼睛發黃),通常不會引致慢性肝病。雖然大部分患者無需進行特殊治療便可以完全康復,但對於免疫力較弱的人士,或曾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士,則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病症。一般情況下感染者不需要住院,但也應密切監測自身症狀,並避免攝取可能增加肝臟負擔的物質(例如酒精),以促進肝臟健康。-預防甲型與戊型肝炎預防甲型與戊型肝炎的關鍵在於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管理食物安全。以下是預防的有效措施:●徹底煮熟食物:確保食物,特別是海鮮,經過充分烹煮以消除潛在的病原體。● 避免在無牌食肆進食:選擇有信譽的餐廳,避免食用來歷不明的食物,或在食品安全標準較低的街邊攤檔進食。●勤洗手:飯前或如廁後,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以減少病毒傳播風險。●接種甲型肝炎疫苗 : 能有效預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寶康醫療提供疫苗接種,按此致電查詢。-對於高風險人群,如慢性肝病患者、醫護人員、食品處理員,或需前往甲型肝炎高發地區(如印度內陸、非洲及中南美洲)的人士,可預先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此外,使用注射藥物或非法藥物的人士、男同性戀者,以及擁有多位性伴侶的人士,也可考慮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疫苗能有效預防甲型及乙型肝炎,顯著降低感染風險。不過,目前尚未研發出針對丙型及戊型肝炎的疫苗,因此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尤其重要。-乙型與丙型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及體液傳播,因此相較於甲型和戊型肝炎,這兩種肝炎更難預防。-乙型肝炎的傳播:乙型肝炎會透過性接觸、共用注射器具,以及分娩時由母親傳染給嬰兒。此外,在紋身、穿耳洞和針灸等的過程中,使用未充分消毒的用具,亦可能傳播病毒。香港約有8-10%的人口是乙型肝炎的帶病者,使他們面臨較高的肝硬化或肝癌風險。慢性乙型肝炎通常沒有症狀,代表帶病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病毒傳播給他人。-丙型肝炎的傳播:丙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傳播,例如輸血或共用注射器具,較少透過性接觸傳播。香港約有0.5%的人口是丙型肝炎的帶病者。與乙型肝炎不同的是,現時尚未開發出丙型肝炎的疫苗,因此預防工作變得尤其重要。乙型和丙型肝炎都可能導致長期的肝臟損害,初期症狀通常較輕微或不存在。-診斷乙型肝炎必須透過血液測試測試一般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的血液測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陽性結果表示身體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應盡快尋求醫學評估-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後,若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超過六個月,即表示已感染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 陽性結果表示身體已有足夠的乙型肝炎抗體,保護身體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人體可從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或過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痊癒後而獲得保護性抗體-寶康醫療提供基本體檢及疫苗服務,按此了解信用卡體檢詳情。-如患上病毒性肝炎應怎麼辦?如果你確診帶病毒性肝炎,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管理病情,並維持肝臟健康。●避免飲酒:酒精會加速肝臟損傷,對於患有肝炎的患者尤為嚴重。避免飲酒可以讓肝臟專注於自我修復,減輕對於肝臟的額外負擔。●保持均衡飲食:均衡飲食並攝取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增強免疫功能並促進肝臟健康。因此,進行低脂肪和低糖飲食尤其有益。●戒煙:吸煙會將有害毒素引入體內,這些毒素需要由肝臟進行過濾。戒煙可減輕肝臟的負擔,為其恢復和正常運作提供更好的條件。-守護肝臟健康肝炎在香港仍然是一個重大的健康問題,不同類型的肝炎對社區構成不同程度的潛在威脅。了解各類型肝炎、傳播途徑及最佳的預防方法,是保護自己與家人的關鍵。甲型和戊型肝炎可透過良好的衛生習慣,及注意飲食安全來預防;而乙型和丙型肝炎則需要避免接觸受污染的血液及體液。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並適時接種疫苗,有效保護自己及身邊的人免受肝炎侵害。-備註:-1. 資料來源:男性常見疾病 - 病毒性肝炎 (2024).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https://www.chp.gov.hk/en/static/80064.html2. 資料來源: 認識肝炎 (2023). Red Cross. https://www.redcross.org.hk/sites/redcross/files/media/hcs_files/HE%20202307%20%E8%AA%8D%E8%AD%98%E8%82%9D%E7%82%8E%20%20Understanding%20Hepatitis%20CHI.pdf3. 資料來源: 病毒性肝炎監測報告 (2023).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surveillance_of_viral_hepatitis_in_hk_2022_full_report.pdf4. 資料來源: 肝炎 (2022). NHS. https://www.nhs.uk/conditions/hepatitis/5. 資料來源: 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治療 (2024). John Hopkins Medicine.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hepatitis/hepatitis-a/hepatitis-a-and-e-treatment
更多
Eczema-01
認識濕疹 : 從症狀到治療及日常護理
濕疹是一種會引起皮膚發紅、皮膚和劇烈痕癢的慢性皮膚病。對許多香港人而言,濕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大挑戰,據統計,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患有濕疹。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兒童特別容易受濕疹影響,約30%的兒童患有濕疹。濕疹不但會影響日常生活,導致不適、睡眠不足,甚至造成情緒困擾。-濕疹是什麼?濕疹是一種會導致皮膚發炎和受到刺激的皮膚病。濕疹的成因與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有關,使皮膚難以鎖住水分,更容易受到致敏原和刺激物的影響。這種功能失調會導致皮膚乾燥、龜裂和發癢。濕疹有多種類型,以異位性皮膚炎最為常見,尤其是兒童和年輕人。雖然濕疹不會傳染,但其症狀的嚴重程度可能會根據情況變化,亦會因天氣、致敏原、周遭環境或壓力等因素而出現急性發作。-濕疹的成因濕疹是一種受到基因、環境和免疫系統因素影響的複雜皮膚病。在香港,亞熱帶氣候會令濕疹的症狀顯著加劇。-香港的天氣和氣候就香港的氣候而言,夏季潮濕與冬季的乾燥形成強烈對比,對濕疹患者影響很大。在冬季,空氣變得乾燥,導致皮膚缺水,使濕疹惡化。空氣中缺乏濕度會令皮膚失去水分,引致痕癢和容易皸裂。相反,在香港炎熱的夏季,過度出汗亦會令濕疹惡化。汗水會刺激敏感的皮膚,引發發炎和加劇痕癢。-在雨季,高降雨量亦為患者帶來另一種挑戰。高濕度有利於霉菌和塵蟎等致敏原的滋生。這些致敏原會刺激皮膚,導致濕疹經常發作,在皮膚屏障仍在發育中的兒童身上發作的情況尤其明顯。-對致敏物質反應在香港的都市環境中,日常生活的用品往往會成為引發濕疹的重要因素。由於人口密度高且空間有限,通風不足容易令住所和工作場所積聚灰塵。灰塵不但會刺激皮膚,還帶有微細顆粒,如塵蟎及其排泄物,這些都可能引發濕疹患者的過敏反應,令濕疹症狀惡化。因此患者應該定期清潔室內環境,並使用空氣清新機,保持環境清潔及空氣清新。-在寒冷的月份,羊毛織物可能是衣櫥的必備品,但對濕疹患者來說卻是一大挑戰。羊毛的粗糙纖維會摩擦敏感的皮膚,導致進一步刺激和造成微細磨損,削弱皮膚屏障,使皮膚更容易出現急性濕疹發作。-飲食某些食物會加劇濕疹症狀,特別是擁有敏感體質的人士。麩質是一種存在於小麥、大麥和黑麥中的蛋白質,對於麩質不耐症或對麩質敏感的人來說,可能會引起發炎反應。這種發炎反應在濕疹患者身上可能會引發皮膚刺激,從而導致濕疹急性發作。此外,免疫系統對麩質的過度反應可能會產生某些化學物質,加劇發炎的情況並使皮膚對外界環境更為敏感。-大豆是許多亞洲飲食中的主要成分,但同時是另一種常見的誘發因素。大豆含有特定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能成為致敏原,特別是對於容易食物過敏的人士。食用大豆時可能刺激免疫系統,從而引發一連串的過敏反應,包括痕癢、發紅和濕疹急性發作等。此外,加工的豆類製品通常含有添加劑或防腐劑,可能會進一步刺激敏感體質人士。-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食物並不會直接導致濕疹,而是在較容易患上濕疹的人士身上成為發作的因素。諮詢醫護人士或過敏症專科醫生的建議,以瞭解透過排除法飲食是否有助於緩解濕疹症狀。-濕疹的常見範疇與症狀-濕疹的常見範疇對於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士而言,濕疹通常會影響身體的屈曲部位,如頸部、手肘內側及膝蓋後方。接觸性皮膚炎則局限於接觸外部刺激物的部位,例如接觸刺激性化學品時會影響手部。長者則經常因年齡相關的皮膚乾燥問題而在小腿部位出現濕疹。-濕疹的症狀濕疹發作的形式多樣,其外觀和症狀通常因急性或慢性而有所不同。濕疹的一個典型特徵是紅色、皮疹出現不規則邊緣,並可能會擴散至身體的不同部位。受影響的皮膚區域通常感到溫熱和敏感,明顯的炎症顯示皮膚處於免疫反應增強的狀態。-在急性濕疹中,病情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小型、充滿液體的水泡。這些水泡極易因抓癢而破裂,導致表皮下的敏感皮膚和生皮膚暴露出來,為細菌感染創造了理想環境。二次感染可能加劇炎症,延長癒合時間,並需要醫療介入進行治療。-濕疹有哪些護理和治療方案?雖然濕疹無法完全根治,但可以通過治療和細心的皮膚護理來控制症狀。-濕疹的治療方法濕疹的醫療介入治療旨在減輕發炎和舒緩痕癢感覺。醫生通常會處方外服類固醇(直接塗抹在皮膚上)來控制發炎情況,而抗組織胺則可以幫助減輕痕癢感覺。保持皮膚濕潤亦非常重要,因此建議經常使用溫和、適合皮膚的保濕產品為皮膚保濕。-一般護理良好的皮膚護理習慣對於控制濕疹非常重要。洗澡時間應該縮短,並使用溫和的水溫,因為熱水會帶走皮膚的天然油脂。而使用低致敏性的肥皂和洗髮液亦可以幫助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衣物方面,純棉織物是最理想的物料選擇,因為它們透氣並能吸收汗水。相反,應避免穿著羊毛衣物,因為它們會刺激敏感的皮膚。洗衣時應使用溫和的洗衣液,並確保徹底沖洗以清除所有殘留物。同時,保持家居環境清潔同樣重要,因為灰塵和致敏原會令濕疹惡化,因此建議避免使用容易積聚灰塵的地毯和毛絨玩具,以減少接觸潛在的刺激物。-在處理濕疹時保持信心和細心對許多香港人來說,如何應對濕疹反映了環境因素、生活方式的選擇和個人敏感度的挑戰。從考驗皮膚耐受力的潮濕夏季和乾燥冬季,到日常生活中存在於家居、衣櫥和飲食中的致敏原,管理濕疹需要全面而明智的方法。-雖然濕疹無法完全根治,但可以通過醫療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來有效控制。一些細小但持之以恆的改變,例如選擇透氣的衣物、保持家居整潔,以及維持溫和的皮膚護理習慣,能大大減少急性濕疹發作的機會並改善生活質素。除此之外,尋求專業醫療意見以識別特定的飲食或環境誘因,並制定符合個人需求的治療計劃,也是管理濕疹的重要一環。-備註:1. 資料來源:濕疹 (2021) https://www.redcross.org.hk/sites/redcross/files/media/hcs_files/HE-202104%20ENG.pdf2. 資料來源: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eczema in Hong Kong (2019)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676062/3. 資料來源: 濕疹 (2022)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9998-eczema4. 資料來源: MFMER (2024).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atopic-dermatitis-eczema/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3279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