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最新消息
1
23
Eczema-01
认识湿疹 : 从症状到治疗及日常护理
湿疹是一种会引起皮肤发红、发炎和剧烈痕痒的慢性皮肤病。对许多香港人而言,湿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大挑战,据统计,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患有湿疹。根据20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儿童特别容易受湿疹影响,约30%的儿童患有湿疹。湿疹不但会影响日常生活,导致不适、睡眠不足,甚至造成情绪困扰。-湿疹是什么?湿疹是一种会导致皮肤发炎和受到刺激的皮肤病。湿疹的成因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使皮肤难以锁住水分,更容易受到致敏原和刺激物的影响。这种功能失调会导致皮肤干燥、龟裂和发痒。湿疹有多种类型,以异位性皮肤炎最为常见,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虽然湿疹不会传染,但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会根据情况变化,亦会因天气、致敏原、周遭环境或压力等因素而出现急性发作。-湿疹的成因湿疹是一种受到基因、环境和免疫系统因素影响的复杂皮肤病。在香港,亚热带气候会令湿疹的症状显著加剧。-香港的天气和气候就香港的气候而言,夏季潮湿与冬季的干燥形成强烈对比,对湿疹患者影响很大。在冬季,空气变得干燥,导致皮肤缺水,使湿疹恶化。空气中缺乏湿度会令皮肤失去水分,引致痕痒和容易皲裂。相反,在香港炎热的夏季,过度出汗亦会令湿疹恶化。汗水会刺激敏感的皮肤,引发发炎和加剧痕痒。-在雨季,高降雨量亦为患者带来另一种挑战。高湿度有利于霉菌和尘螨等致敏原的滋生。这些致敏原会刺激皮肤,导致湿疹经常发作,在皮肤屏障仍在发育中的儿童身上发作的情况尤其明显。-对致敏物质反应在香港的都市环境中,日常生活的用品往往会成为引发湿疹的重要因素。由于人口密度高且空间有限,通风不足容易令住所和工作场所积聚灰尘。灰尘不但会刺激皮肤,还带有微细颗粒,如尘螨及其排泄物,这些都可能引发湿疹患者的过敏反应,令湿疹症状恶化。因此患者应该定期清洁室内环境,并使用空气清新机,保持环境清洁及空气清新。-在寒冷的月份,羊毛织物可能是衣橱的必备品,但对湿疹患者来说却是一大挑战。羊毛的粗糙纤维会摩擦敏感的皮肤,导致进一步刺激和造成微细磨损,削弱皮肤屏障,使皮肤更容易出现急性湿疹发作。-饮食某些食物会加剧湿疹症状,特别是拥有敏感体质的人士。麸质是一种存在于小麦、大麦和黑麦中的蛋白质,对于麸质不耐症或对麸质敏感的人来说,可能会引起发炎反应。这种发炎反应在湿疹患者身上可能会引发皮肤刺激,从而导致湿疹急性发作。此外,免疫系统对麸质的过度反应可能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加剧发炎的情况并使皮肤对外界环境更为敏感。-大豆是许多亚洲饮食中的主要成分,但同时是另一种常见的诱发因素。大豆含有特定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成为致敏原,特别是对于容易食物过敏的人士。食用大豆时可能刺激免疫系统,从而引发一连串的过敏反应,包括痕痒、发红和湿疹急性发作等。此外,加工的豆类制品通常含有添加剂或防腐剂,可能会进一步刺激敏感体质人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食物并不会直接导致湿疹,而是在较容易患上湿疹的人士身上成为发作的因素。咨询医护人士或过敏症专科医生的建议,以了解透过排除法饮食是否有助于缓解湿疹症状。-湿疹的常见范畴与症状-湿疹的常见范畴对于患有异位性皮肤炎的人士而言,湿疹通常会影响身体的屈曲部位,如颈部、手肘内侧及膝盖后方。接触性皮肤炎则局限于接触外部刺激物的部位,例如接触刺激性化学品时会影响手部。长者则经常因年龄相关的皮肤干燥问题而在小腿部位出现湿疹。-湿疹的症状湿疹发作的形式多样,其外观和症状通常因急性或慢性而有所不同。湿疹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红色、皮疹出现不规则边缘,并可能会扩散至身体的不同部位。受影响的皮肤区域通常感到温热和敏感,明显的炎症显示皮肤处于免疫反应增强的状态。-在急性湿疹中,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小型、充满液体的水泡。这些水泡极易因抓痒而破裂,导致表皮下的敏感皮肤和生皮肤暴露出来,为细菌感染创造了理想环境。二次感染可能加剧炎症,延长愈合时间,并需要医疗介入进行治疗。-湿疹有哪些护理和治疗方案?虽然湿疹无法完全根治,但可以通过治疗和细心的皮肤护理来控制症状。-湿疹的治疗方法湿疹的医疗介入治疗旨在减轻发炎和舒缓痕痒感觉。医生通常会处方外服类固醇(直接涂抹在皮肤上)来控制发炎情况,而抗组织胺则可以帮助减轻痕痒感觉。保持皮肤湿润亦非常重要,因此建议经常使用温和、适合皮肤的保湿产品为皮肤保湿。-一般护理良好的皮肤护理习惯对于控制湿疹非常重要。洗澡时间应该缩短,并使用温和的水温,因为热水会带走皮肤的天然油脂。而使用低致敏性的肥皂和洗发液亦可以帮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衣物方面,纯棉织物是最理想的物料选择,因为它们透气并能吸收汗水。相反,应避免穿着羊毛衣物,因为它们会刺激敏感的皮肤。洗衣时应使用温和的洗衣液,并确保彻底冲洗以清除所有残留物。同时,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同样重要,因为灰尘和致敏原会令湿疹恶化,因此建议避免使用容易积聚灰尘的地毯和毛绒玩具,以减少接触潜在的刺激物。-在处理湿疹时保持信心和细心对许多香港人来说,如何应对湿疹反映了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个人敏感度的挑战。从考验皮肤耐受力的潮湿夏季和干燥冬季,到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家居、衣橱和饮食中的致敏原,管理湿疹需要全面而明智的方法。-虽然湿疹无法完全根治,但可以通过医疗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有效控制。一些细小但持之以恒的改变,例如选择透气的衣物、保持家居整洁,以及维持温和的皮肤护理习惯,能大大减少急性湿疹发作的机会并改善生活质素。除此之外,寻求专业医疗意见以识别特定的饮食或环境诱因,并制定符合个人需求的治疗计划,也是管理湿疹的重要一环。-备注:1. 资料来源:濕疹 (2021) https://www.redcross.org.hk/sites/redcross/files/media/hcs_files/HE-202104%20ENG.pdf2. 资料来源: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eczema in Hong Kong (2019)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676062/3. 资料来源: 濕疹 (2022)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9998-eczema4. 资料来源: MFMER (2024).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atopic-dermatitis-eczema/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3279
更多
Obesity-01
香港肥胖问题 : 了解及改善日益严重的健康忧虑
肥胖正迅速成为香港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影响众多市民的日常生活。由于工时长、摄取方便但高热量食物,加上缺乏运动的生活模式,令肥胖问题日益严重。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数据显示,本港15至84岁人口中,有32.6%属于肥胖,当中近四成为男性,超过四分之一为女性。整体而言,逾半港人属于超重或肥胖。除了个人健康外,不断上升的肥胖率亦为香港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并影响生产力,显示情况需要迫切的关注和采取适当行动改善。-肥胖是什么,又应如何界定?肥胖通常透过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衡量,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以香港成年华人为例,BMI介乎23.0至24.9为超重,25.0或以上则属肥胖。这种分类方式有助识别可能因体脂过多而引致健康问题的人士。BMI越高,代表患上代谢症候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便会越大。-肥胖对身体的影响-代谢症候群及慢性疾病肥胖会大大增加患上代谢症候群的风险。代谢症候群会提高患上心脏病、二型糖尿病和脂肪肝的机会。而腹部脂肪过多,会干扰正常新陈代谢的过程,导致胰岛素抗性和发炎。-呼吸系统问题体重过重往往会加重呼吸问题,引致睡眠窒息等情况。睡眠窒息会影响睡眠时的呼吸,导致疲劳、难以集中精神,以及增加心血管问题的风险。由于发炎情况增加及肺部受压,肥胖人士会较易患上哮喘。-肌肉及骨骼问题体重过重会为关节和脊椎造成巨大的负担,长远会导致慢性疼痛、关节炎和活动能力下降。肥胖人士亦会因为额外的重量,而增加骨骼和关节的负荷,更容易出现腰背痛和痛风等问题。-导致肥胖的原因-不良饮食习惯摄取过多高热量食物和饮品是香港肥胖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香港以美味且方便的饮食文化见称,这与肥胖率上升有莫大关系。以港式奶茶为例,全港每日的饮用量达250万杯,每杯250毫升的奶茶含约113卡路里,导致摄取的热量往往大于日常所需。-其他高热量的食物包括蛋糕等加工食品和即食餐点。此外,含糖份的饮品、雪糕和加工肉类在本地饮食中亦十分普遍,令肥胖问题雪上加霜。持续摄取超过身体所需的热量会导致体内脂肪积聚。-久坐不动的生活模式约四分一的香港人有运动量不足的情况。香港工时偏长,逾半雇员每周工作至少45小时,部分更超过70小时。长时间工作后,大多数人会选择休息而非运动,形成缺乏运动的恶性循环。再加上高热量的饮食模式,便会出现能量失衡的情况,多余的能量会以脂肪形式储存在身体内。缺乏运动和体重增加的循环会增加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风险。-预防肥胖及饮食建议-饮食习惯预防肥胖需要由建立更健康的饮食习惯开始。首先,要注意食物的烹饪方法,应以蒸、焗、炖或煮代替油炸,减少摄取不必要的卡路里。同时亦要谨慎地选择酱料,应选择较清淡的酱汁,避免白汁或浓郁的咖喱等。饮品方面,则应以清水代替含糖份的饮品和酒精饮料。即使是过往被视为健康选择的果汁,现今亦被发现含有高糖分,需适量饮用。-此外,控制饮食份量同样重要。应尽量选择摄取优质蛋白,例如瘦肉、豆腐、鸡蛋或鱼等,且每餐份量不应超过三只麻雀牌或一个手掌的大小,以有助控制摄取的卡路里。同时,每餐应搭配足够蔬菜,建议至少包含半碗煮熟的蔬菜,以增加膳食纤维摄取,提升饱腹感和防止进食过量。最后,应养成「八分饱」的习惯,让身体有时间发出饱腹感的讯号,避免过量。这不仅有助减少卡路里摄取,还能改善消化功能,实现长期体重管理。-运动习惯运动习惯对预防肥胖和维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加入至少30分钟运动,这样可以控制体重及降低患上慢性病的风险。此外,每周进行两次肌肉强化运动,可提升新陈代谢,改善肌肉线条,从而增强体能和长远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亦可以选择一些细微而持续的改变,例如选择楼梯而非电梯,或提早一两个站下车步行至目的地。这些行为都能为建立运动习惯带来有效的帮助,从而改善健康状况,摆脱久坐不动的习惯。-定期体检宝康医疗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营养学治疗及教研中心合作,提供体重管理计划及营养师咨询服务,有帮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按此了解体检详情。-打破恶性循环:应对肥胖的长远方案从久坐不动的生活模式到日常饮食习惯,肥胖都是一个难以应付的棘手问题。要解决肥胖问题,每个人都需要从改变生活模式开始。注意日常饮食和在生活中融入恒常的运动,是解决肥胖问题的第一步。通过较健康的烹饪方法、控制进食的份量及保持运动习惯,每个人都可以打破体重增加的恶性循环,减低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风险。-即使是微小的改变,如选择楼梯或遵守「八分饱」原则,都能为解决肥胖问题带来长远的影响。逐步解决肥胖问题不但能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更有助建立一个更有生产力、更有活力的社会。-备注:1. 资料来源:肥胖(2023).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5/8802.html2. 资料来源:Over half of HK population is overweight or obese (2024). https://www.thestandard.com.hk/breaking-news/section/4/214002/Over-half-of-HK-population-is-overweight-or-obesel3. 资料来源: How overworked are Hongkongers?...union survey. 南華早報 (2023). https://www.scmp.com/news/hong-kong/society/article/3224456/how-overworked-are-hongkongers-more-half-employees-log-minimum-45-hour-weeks-some-longer-70-hours4. 资料来源: Cleveland Clinic. (2024).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11209-weight-control-and-obesity
更多
Food Safety-01
农历新年食物安全指南:美食爱好者必读
临近农历新年,不少市民开始准备迎接节日的盛宴和传统美食。从分享盆菜到品尝口感甜腻的年糕,美食在节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筹备与亲朋好友团聚之际,食物安全虽然至关重要,但往往在人们沉醉于节日气氛时被忽略。从选购食材到预防哽塞危险,再到如何妥善保存剩余的食物,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享用传统贺年食品同时,确保亲朋好友的健康和安全。-精明选购传统贺年食品全盒是香港人过年的必备元素,全盒内会放满开心果、瓜子和贺年糖果等贺年食品,为访客带来欢乐。因此在选购贺年食品时应多加留意各种细节,确保食物安全。-避免含人工色素的糖果选购贺年糖果时,要特别注意当中是否含有人工色素。研究显示,如红色40号、黄色5号和蓝色1号等合成色素会令糖果呈现不自然的鲜艳色彩,这些色素会导致儿童的行为改变及过度活跃。相反,应选购颜色较柔和,使用如蝶豆花、甜菜根或姜黄等天然食材制作的糖果。-如何挑选安全的传统零食传统贺年零食的品质指标亦非常重要。例如,天然开心果外壳应呈浅米色至淡奶油色,并偶有深色斑点。避免选购外壳颜色亮白均匀或呈粉笔状的开心果,因为这些开心果通常代表经过过氧化氢漂白,可能会残留有害的化学物质。同样,在选购瓜子时,应选择表面呈自然哑光颜色而不是像玻璃般光亮的瓜子。那些外表均匀光泽,颜色不自然的瓜子通常表示打蜡过度,而打蜡过程中含有的潜在有害物质会随着时间在体内积聚,对健康构成威胁。-预防节日期间发生哽塞意外传统贺年食品,特别是汤圆和年糕等黏性食物,容易造成哽塞(哽亲)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吞咽能力较差的幼儿和老年人来说更需要特别注意。在准备这些食物时,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以减低哽塞的风险。汤圆可以在食用时切成四份,并确保煮至软身但不会太黏。年糕则可以切成不超过一吋阔的薄片或小块,并建议用蒸的方法处理至软身,而非用传统煎年糕的方法,因为煎年糕会令质地较韧。-在享用这些食物时,确保进食的环境安全可以减低哽塞的风险。避免在热烈畅谈或玩游戏期间进食这些食物,确保光线充足让大家能看清食物。如有戴假牙、有吞咽困难的长者或幼童,更应安排至少一个人在旁观察,以防止意外发生。-宝康医疗深信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最佳保障,要活得健康,不能纸上谈兵。定期体检是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之一,可了解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亦可乃早发现潜在的致病的健康问题。-我们现推出2025蛇年体检优惠,低至38折。现凡购买指定体检计划,可以优惠价HK$215接四价种流感疫苗(原价HK$350)。立即按此参阅体检详情。-烹调与供应盆菜-安全烹调盆菜盆菜是香港人过年必备的传统菜式,由于制作过程复杂及包含多种食材,因此在处理时需要特别谨慎。盆菜的制作涉及各种食材,需要透过不同方法进行烹饪,从焖煮肉类到海鲜和蔬菜。每种配料都经过不同的处理步骤,包括腌制、预煮、冷却和最后的装盆。由于盆菜的处理步骤繁琐,如不遵循适当的步骤,非常容易在多个关键点出现食物安全的问题。-为确保食物安全,在烹调过程中必须有系统地控制温度。研究显示,食物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会导致病菌迅速繁殖,同时可能产生即使再加热也无法消除的耐热毒素。 预备食材时,应使用冰浴系统快速降温,将大份量的食材分批小量存放,并放入浅盘加快冷却。所有预煮的配料应密封储存在摄氏4度的环境,避免交叉污染。-安全供应盆菜供应盆菜时,温度管理非常重要。重新加热时要确保彻底加热,盆菜中心温度应达到至少摄氏75度,在情况许可下可以使用食物温度计量度温度进行验证。如食用时间较长,应使用煤气炉等设备进行加热,保持温度在摄氏60度以上。与他人分享食物时,应使用公筷,避免食客之间交叉感染。在大型聚会中,由于多人在较长时间内共享同一道菜,这种做法变得尤其重要。-如何安全储存农历新年剩余的食物农历新年的节庆活动通常需要准备大量食物,节日后经常会有不少剩余的食物。如果剩余的食物未能妥善储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因此如何储存食物非常重要。-重要的温度控制和储存指引时间和温度控制对防止细菌繁殖非常重要。在摄氏4度至60度之间,有害细菌可以在食物中快速繁殖,因此冷藏剩余食物非常重要。所有剩余的饭菜应在煮熟或供应后两小时内冷藏。任何在室温下放置超过四小时的食物都应丢弃,因为这段时间足以让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潜在毒素。-年糕和糕点即使在冷藏条件下也容易因潮湿而发霉。因此这些食品需要进行仔细的监察,如发现有发霉的迹象或异味,代表食物可能已受污染,应立即丢弃。很多人认为只要切走发霉部分,其他部分仍可食用。然而,一旦出现霉菌,即使只是小部分,代表霉菌已经深入蔓延至食品内。因此建议将整个食物丢弃。-如果决定保存剩余的食物,不论外表如何新鲜,都应实施严格的三天冷藏期限。剩余的食物应储存在经过消毒的密封容器内,以减少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并保持适当的食品质素。-闻一闻- 是否安全?我们经常依赖「闻一闻」的方法来检测食物是否仍可食用,认为只要没有异味就代表安全。但这种测试会带来虚假的安全感,因为有害细菌可以在不产生可察觉的气味或可视变化的情况下繁殖。即使看起来新鲜的食物也可能含有危险水平的病原体。重新加热剩余食物时,应确保中心温度达到摄氏75度,而且只能重新加热一次。多次重复加热可能会令细菌产生抗性。-在农历新年期间确保食物安全在庆祝农历新年的同时,确保食物安全对保护家人健康非常重要。从挑选安全的传统贺年糖果、预防黏性食物的哽塞风险,到正确处理如盆菜等共享佳肴,这些建议能确保我们每个人都能安全享用珍贵的传统节日美食。遵循这些指引,我们才可以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在农历新年期间透过传统节日美食与亲朋戚友共创欢乐回忆。
更多
[Dec] Blog 3 - Featured Image_R0 (TC)
「寒底」容易在冬天出现手脚冰冷?中医角度了解原因及改善方法
踏入12月,香港气温骤降,手脚冰冷成为不少人面对的困扰。这现象不但影响日常生活,更可能反映身体潜在健康问题。中医认为,手脚冰冷与寒底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与阳气不足、气血循环不佳等因素有关,从而导致身体无法有效抵御寒冷天气。特别是香港的潮湿环境,加上都市人长期身处冷气环境,令「寒底」人士更容易在冬季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分析手脚冰冷的主要成因,并提供改善方法,帮助「寒底」人士在寒冬保持温暖与健康。-什么是“寒底”体质?「寒底」是一种体质偏寒的失衡表现,在中医学中属于阳气亏虚的表现,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保暖机制」不足。阳气是人体的「温暖之源」,负责推动气血运行、调节体温以及抵御外寒。如果一个人阳气不足,身体内部的温暖机制便会受到影响,从而较易受到寒冷环境影响。-中医认为,寒底不只是怕冻的问题,还可能影响整体健康。由于阳气不足,寒底人士容易被寒邪侵袭,造成气血循环失调,进一步导致体内阴阳失衡。虽然寒底人士在冬季的影响特别明显,但其他季节也可能出现手脚冰冷、疲倦乏力等症状。-「寒底」人士的常见症状-手脚冰冷:血液无法正常流到手脚末端,造成血液循环不佳,导致手脚冰冷。怕冷畏寒: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仍感寒意; 对冻饮或生冷食物特别敏感。面色苍白或黯淡:缺乏气血滋养,皮肤呈现苍白或暗沉无光泽。白色脷苔或舌头有齿痕:舌头表面湿润且有白色脷苔,是寒湿困扰的典型症状。消化功能薄弱:由于脾胃功能受损,因此经常感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手脚冰冷原因-阳气不足:阳气是身体机能的推动力,亦为身体带来温暖的感觉。阳气不足会导致血液无法有效运行至手脚末端,特别在湿冷天气下。-气血循环失调:气血是人体运行的基础,若气血循环不畅,血液无法到达手脚末端,将导致手脚持续冰冷。都市生活久坐少动,加剧气血运行受阻,手脚自然变得冰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肾阳不足是寒底体质人士的常见原因,亦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爱吃生冷食物、缺乏运动或长期熬夜,容易削弱肾阳,令手脚冰冷更严重。-寒冷环境影响:香港冬季潮湿且寒冷,加上室内外的温差大,会进一步削弱阳气,令寒底人士症状加剧。-从中医角度改善手脚冰冷,调理「寒底」体质-饮食调理与中医师推荐汤水中医认为,饮食对于寒底体质的调理有重要作用,应根据食物的寒热属性来选择适合的食材。选择温热性食材如羊肉、生姜、红枣等,可帮助补充阳气,改善手脚冰冷。同时,避免进吃生冷食物(如刺身、冻饮、凉茶等)以免进一步损耗阳气。-此外,药膳与养生茶亦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既能帮助补肾助阳、调理气血,又能缓解冬季的寒冷感。以下为中医师推荐的汤水与养生茶,帮助寒底人士逐步改善手脚冰冷:-两大补气血汤水-1. 当归生姜羊肉汤功效:驱寒暖身,补肾壮阳,特别适合寒冷潮湿的冬季。-2. 八珍汤功效:经典补气养血汤,重于调理气血,改善阳气不足,适合气血两虚、寒气较重的体质人士饮。-三大日常养生茶-1. 红枣桂圆茶功效:补脾胃,润心肺,补血安神,有助于缓解怕冻体质。-2. 黄耆红枣茶功效:补气血、增强体力,特别适合手脚冰冷人士。-3. 陈皮普洱茶功效:暖胃散寒,促进代谢,有助调理气血循环。-穴位按摩与艾灸中医强调通过穴位按摩与艾灸来调理身体,以改善寒底体质引起的手脚冰冷现象。按摩特定穴位可促进气血循环并增强身体免疫力。例如:-足三里:能帮助气血顺畅流动,以提升整体健康。-关元与命门穴:有补肾助阳的作用,以增强体内的阳气。-涌泉穴:能促进血液循环至四肢,提升温暖感,特别适合在冷气环境下工作的上班族。-此外,艾灸疗法亦是一种针对寒底人士的温热刺激疗法。在专业指导下,利用艾灸刺激特定穴位(如关元、命门),可提升体内阳气,促进气血循环。艾灸不但能驱散体内的寒气,还能直接改善由寒冷引起的手脚冰冷,带来持久的保暖效果。-结合按摩与艾灸,寒底人士便能在潮湿寒冷的天气中,提高抵御寒冷的能力。- 生活习惯在日常起居与生活习惯中,采取适当的保暖与调理措施,亦是改善寒底体质和手脚冰冷的关键:-注意保暖:穿戴足够保暖衣物,尤其加强手脚与腰腹部的保暖,减少寒气侵袭。-适量运动:如太极、瑜伽等舒缓性活动,能有效促进气血循环,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保持充足睡眠: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养肾护阳; 同时注意作息规律,避免长期熬夜损耗阳气。-正视手脚冰冷的问题,及早调理身体-手脚冰冷是香港冬季常见的问题,通常与体质和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对于「寒底」人士而言,更应及早进行调理改善。通过中医饮食调理、穴位按摩和艾灸等疗法,配合良好的饮食与作息习惯,便能告别手脚冰冷的困扰,打造更健康舒适的冬日生活!-以上文章由中医师黄耀提供意见
更多
Shingles Explained
带状疱疹(生蛇)解说: 症状、治疗与Shingrix疫苗(蛇针)的预防作用
带状疱疹,又称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俗称「生蛇」,是由水痘病毒再次复发而引起的疼痛性疾病。虽然任何曾感染过水痘的人都有可能生蛇,但该病主要影响长者和免疫力较差人士。随着香港面临人口老化,医疗资源日趋紧张,像Shingrix这类疫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根据《人类疫苗与免疫疗法》的研究显示,每7人中就有2人会生蛇;每20人中便会有1人出现与生蛇相关的神经痛;另外,每100人中更会有1人在眼部周围出现生蛇的情况。-什么是生蛇?带状疱疹(生蛇)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引起,与水痘病毒相同。当水痘治愈后,病毒会潜伏于神经组织内,并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或免疫力下降时复发。生蛇的初期症状包括身体或脸部一侧出现刺痛、痕痒或烧灼感,随后皮肤上会出现带状的疼痛性皮疹。皮疹会进一步形成充满液体的水泡,最终破裂并结痂。常见的相关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和疲劳。如果皮疹波及脸部或眼睛,更可能会导致视力受损,甚至失明。-此外,生蛇还有可能引起「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等严重并发症。即使皮疹已经消退,患者仍可能经历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剧烈神经痛,这种长期神经痛症状在年长人士中较为常见。而其他并发症包括皮疹处的细菌感染,或者在极少数情况下,出现神经系统问题。-生蛇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会逐渐衰弱,使50岁以上的人士更容易生蛇。患有白血病、淋巴瘤或HIV等疾病的人士,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也属于高危群体。此外,接受化疗或器官移植等治疗的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的衰弱,也容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并引发严重并发症。免疫力薄弱的人士除了更容易生蛇,亦有较高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甚至当病毒影响眼部时,会导致失明。-生蛇的传染方法虽然生蛇不会直接人传人,但生蛇患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机会传播给从未感染过水痘或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士,导致对方感染水痘,而不是生蛇。尤其在皮疹处于水泡阶段时,传染性最强,但一旦结痂,病毒的传播风险就会大幅降低。-如果不幸生蛇,应如何保护他人?如果不幸不幸生蛇,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传播病毒。首先,应尽量遮盖住皮疹,防止病毒扩散、避免触摸或抓挠皮疹部位,并经常以肥皂水彻底洗手超过20秒。此外,更应避免与从未感染过水痘的孕妇、早产儿及免疫力较低人士接触,以减少对他们的风险。-宝康医疗现有提供Shingrix疫苗,18岁或以上高风险人士及50岁或以上人士可付费接种,以减低生蛇的机会及患病所引起并发性的严重性。优惠详情可按此参阅。-Shingrix疫苗的副作用与任何疫苗一样,接种Shingrix疫苗(蛇针)后可能会引起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及注射部位的酸痛。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痛痒等反应。对于肤色较浅的人,注射处的红肿比较明显,而深色皮肤的人可能较难察觉。此外,部分接种者亦可能会出现疲劳、肌肉痛或轻微的发烧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通常在几天内便会消退。-虽然严重副作用较为罕见,但如果有任何疾病史或健康问题,应先咨询医护人员的建议。对于曾对疫苗成分过敏人士,更应避免接种Shingrix。此外,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如HIV患者、正接受癌症治疗或患有免疫力系统疾病的人士,亦应在接种疫苗前与医生商讨,因其免疫系统可能会对疫苗作出不同反应,而需要特别监测。对于生蛇患者,应等到病情痊愈后再接种疫苗。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亦应与医护人员商讨合适的疫苗接种时机。-生蛇的管理: 提高预防意识的重要性生蛇对年龄较大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士而言,是一种极其痛苦且消耗身心的疾病。虽然生蛇的症状可通过多种治疗方法控制,但考虑到长期并发症,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视力丧失,预防才是最理想的应对方式。面对香港人口老化和医疗系统的压力,透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生蛇,能有效减轻公共卫生负担。预防措施如接种Shingrix疫苗,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最容易感染病毒的群体。-备注:1.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202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026898/2. 资料来源: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 (2024) https://shingrixhcp.com/3. 资料来源: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2024) https://www.cdc.gov/shingles/about/index.html
更多
[Nov] Blog 3 - Featured Image_R1 (EN)
品嚐大闸蟹: 了解大闸蟹的健康益处、风险及如何安全享用
每年的十月至十二月,是不少香港人期待已久的大闸蟹季节。这种季节性美食口感独特且蟹膏香浓,即使胆固醇含量较高,依然大受欢迎。虽然大闸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因其胆固醇较高,我们应适量食用以平衡大闸蟹为我们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益处。-大閘蟹的营养价值大闸蟹的营养价值极为丰富,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锌和钙,适量进食的话对身体多种机能有益,并能促进整体健康。然而,大闸蟹的胆固醇含量比其他海鲜高,因此即使营养丰富,也需节制食用。以下是大闸蟹的营养成分,及其健康益处:-蛋白質6盎司(约170克)的大闸蟹所含的蛋白质,大约等于三只鸡蛋的总量。蛋白质是多种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重要元素,因此大闸蟹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增强肌肉力量:蛋白质能促进肌肉增长和修复,适合经常做运动或需要提升肌肉线条的人士。促进新陈代谢:蛋白质可显著提高新陈代谢,有助燃烧更多卡路里。充满饱腹感:蛋白质能帮助提供饱腹感、控制饥饿感,并有助体重管理。-铁每6盎司大闸蟹含有约2.9毫克铁。铁能帮助氧气输送至肌肉和大脑,对于提升能量和专注力非常重要。以下是大闸蟹中铁含量的益处:--男性: 19岁以上数男性每日需摄取8毫克铁 ,大闸蟹能助男性补充铁质,提升体能表现。-女性: 女性每日对于铁的需求会因应年龄和生理状态而异,19-50岁的女性每日需摄取18毫克的铁质;50岁以上女性每日只需摄取8毫克;孕妇则需27毫克。充分摄取铁质有助预防贫血及支持健康怀孕。--缺乏铁质可能会导致耐力下降、减低免疫力,并对专注力产生负面影响。-锌每6盎司大闸蟹含有若3.7毫克的锌 ,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及减少炎症。增强免疫力:锌对于免疫系统非常重要,能帮助身体抵抗病毒感染,及加速康复。促进新陈代谢:锌有助促进新陈代谢,并协助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加强伤口愈合能力与抵抗炎症:锌能加强伤口愈合能力,减少炎症,在应对慢性病时效果尤其显著。-大闸蟹的胆固醇含量大闸蟹,特别是其浓郁的蟹膏,胆固醇含量极高。每100克蟹膏中,胆固醇含量可达200至466毫克,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日胆固醇摄取量,不应超过300毫克。这意味着,即使食用少量蟹膏,亦会接近甚至超过世卫建议的每日摄入量,因此必须控制食用量。尤其是患有心脏病、高血胆固醇,或有家族遗传心血管疾病史的人士,更需格外注意食用量。-来自动物的脂肪会提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的水平,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动脉斑块堆积。由于蟹膏的脂肪含量较高,为避免坏胆固醇水平飙升,建议适量食用,不宜过量。-大闸蟹的建议食量为每次不超过两只(约4至6两)。对于高胆固醇或心脏病患者,每次只应食用一只。适量食用大闸蟹能降低因高胆固醇引发的健康风险,同时保留享用大闸蟹的美味与健康益处。此外,与含有高膳食纤维的蔬菜配合食用,能避免当日摄取过量胆固醇,有助维持均衡饮食。-宝康医疗提供基本体检,包血脂分析、糖尿组合、肾功测试等。定期检查有助发现早期潜在的健康问题,降低患病风险。现凭指定信用卡可享低至48折优惠,按此参阅计划详情。-如何挑選及处理大闸蟹在品尝味道独特的大闸蟹时,食物安全同样重要。由于大闸蟹可能携带细菌和寄生虫,如处理不当,可引致食物中毒。作为香港秋季的时令美食,要安全享用大闸蟹,选购及烹调过程皆需格外谨慎。-以下是从选购到烹调的关键步骤,帮助你安心品味大闸蟹:-挑選只购买活蟹,并确保蟹壳完整、有光泽且无异味。大闸蟹的新鲜度非常重要,因可避免细菌滋生。-储存将大闸蟹冷藏,直至准备烹饪,以减低细菌滋生;购买后应尽快食用,以保持新鲜。-处理烹饪前,应用清水彻底刷洗蟹壳和蟹钳。由于大闸蟹可能带有寄生虫,因此必须完全煮熟。同时应避免生食,因为醋或芥末等调味料无法杀死细菌或寄生虫。-食用食用前应移除内脏。为降低健康风险,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过量食用含高胆固醇的蟹膏。此外,进食前务必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备注:1. 资料来源:时令食品与节日食安建议 (2021). https://www.cfs.gov.hk/tc_chi/whatsnew/whatsnew_sfst/whatsnew_sfst_Fresh_Water_Hairy_Crabs_and_Food_Safety.html2. 资料来源: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iron. (2018).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872283. 资料来源: 胆固醇摄入量不再受限制? (2022).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90041.html4. 资料来源: Jesch, Elliot D, and Timothy P Carr. “Food Ingredients That Inhibit Cholesterol Absorption.” Preventive nutrition and food sciencevol. 22,2 (2017): 67-80. doi:10.3746/pnf.2017.22.2.67
更多
[Nov] Blog 1 - Featured Image_R1 (EN)
揭开社交恐惧症的面纱: 克服社交障碍
社交恐惧症(又称为社交焦虑症) 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全球众多人,使他们难以过上充实的社交生活。在香港,社交恐惧症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根据本地研究数据显示,多达28.7%的香港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受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影响。-然而,即使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比例如此之高,寻求援助的人相对较少。与西方国家超过20%的求助率相比,香港仅有8.7%的受影响人士会寻求专业支援。-社交恐惧症是什么?为什么表面上最自信的人也无法避免患有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症是一种慢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交场合的强烈恐惧是核心特征之一,尤其担心在社交场合被他人负面评价或批评。这种焦虑感常导致逃避的行为,从而让受影响人士的日常活动能力受到影响,例如公开演讲、结识新朋友或进行日常沟通等都会受到影响。-对大多数受影响人士而言,社交焦虑可能是一个终身的问题,对人际关系、工作以及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即使焦虑症在香港呈现出近2:1的女性男性的比例,患病比例并无明显性别倾向。社交恐惧症通常于青春期或成年的初期开始,因此及早发现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并寻求治疗非常重要。-社交恐惧症的症状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通常会经历一连串影响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的症状,往往导致生活方式有显著的改变。-1. 害怕被评价: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持续感到忧虑。2. 害怕尴尬:对在公众场合做出尴尬行为有深层次的恐惧。3. 难以与陌生人互动:在需要与不熟识的人互动的情境下感到极大的焦虑。4. 身体症状:如脸红、流汗、颤抖或声音发抖等生理反应,经常进一步加剧焦虑情况。-这种过度的焦虑通常与实际情况不成正比,通常会导致患者逃避社交互动,并影响他们的社交生活及人际关系。-诊断在诊断社交恐惧症时,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健康人士进行详细评估,以确保正确理解病情和得多妥善治疗。诊断内容通常包括身体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医学原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药物的副作用等。专业的人士还会评估焦虑的频率、强度,以及引发焦虑的特定情境。辨别出情境触发因素有助于区分社交恐惧与普通害羞,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诊断社交恐惧症时,必须符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列出的标准。使用社交恐惧量表(SPIN)等检查工具,有助于识别需要转介至合资格医疗专业人士的患者。SPIN的分数达到19分或以上时,代表患者需要进一步转介。此外,SPIN还可用于监测治疗的进度。-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治疗的方法取决于社交焦虑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而定。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综合两者进行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认为是治疗社交恐惧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专注于识别、挑战和转化引发焦虑的扭曲性思维模式和信念。-透过认知行为疗法,患者可以学习辨别对社交互动的扭曲思维,例如在面对评价或尴尬的恐惧,并将这些想法转化为更平衡和更现实的观点。在过程中帮助患者摆脱自我挫败的思维循环,促进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方法。同时,认知行为疗法亦会教导患者实用的焦虑管理技巧,例如呼吸练习和阻止负面思维的技巧,使患者能在面对高压的情况时有效应对焦虑情况。-暴露疗法暴露疗法是基于认知行为疗法(Exposure-Based CBT)的特殊认知行为疗法,透过逐步且有系统地将患者暴露于令其感到恐惧的社交情境中,帮助他们逐渐克服焦虑。此方法的设计结构旨在让患者以安全的方式逐步面对通常引发焦虑的情境,例如在群众面前发言、结识新朋友,甚至是进行眼神交流。-治疗时会从较不具威胁性的场景开始,然后逐步过渡至更具挑战性的情境,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信心并逐步学习管理焦虑的方法。暴露疗法中的技术包括角色扮演社交互动、社交技巧训练,以及在安全环境中练习真实生活的情境。-社交恐惧症的药物治疗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s)通常是针对持续性社交恐惧症状的首选药物类型。此外,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SNRIs)亦能是另一种治疗选择。-为了减少副作用的风险,医生通常会从低剂量开始,并逐步增加至完整剂量。治疗可能需要持续几个星期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焦虑症状有明显改善。-不要放弃无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效果都不会立竿见影。学习新技能以帮助管理焦虑是需要时间的,而找到适合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正确药物也需要耐心。-对于某些人而言,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可能随着时间逐渐减退,并且可以停止使用药物;但对于某些患者而言,则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以防止病情复发。-克服社交恐惧症带来的社交障碍社交焦虑是一种在香港十分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不同社会及专业背景的人士。然而,由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许多人因此在寻求帮助时却步,导致需要长期与焦虑及孤立感搏斗。-透过提高公众对社交焦虑的认知,并促进有关心理健康的公开讨论,香港可营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让人们更愿意寻求支援。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的结合,社交恐惧症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重返社会,过上充实的生活。备注:1. 资料来源:新生精神康复会 (2023) https://www.nlpra.org.hk/annualreportdetail/tc/pub/330/2532. 资料来源: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 (2020) https://www.shallwetalk.hk/zh/mental-health-information/anxiety-disorders/3. 资料来源: 社交恐惧症调查表 (2024). https://greenspacehealth.com/en-us/social-anxiety-spin/4. 参考资料 : Lee, Ng, Kwok, & Tsang. (2009).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ocial fear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3(3), 327-332.5. 参考资料 : Lee, S., Lee, M. T. Y., & Kwok, K. (2005). A community-based telephone survey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88, 183–186.6. 参考资料 : Connor K.M., Jonathan R.T., 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ocial Phobia Inventory (SPIN): New self-rating scal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0) 176: 379-386
更多
[Oct] Blog 3 - Featured Image (EN)
上交叉综合症: 成因、症状及有效治疗方法
上交叉综合症(Upper Cross Syndrome, UCS)是一种由上半身肌肉群不平衡引起的姿势失调,通常是因为特定肌肉过度紧张或使用过度,而其他肌肉因缺乏活动而逐渐弱化所致。这种不平衡会影响颈部、肩膀和上背部的健康。-随着香港都市生活中久坐不动的习惯愈加普遍,患上上交叉综合症的情况也日益增多。许多人,包括儿童,长时间使用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来进行工作和休闲活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大幅增加出现上交叉综合症的风险。根据香港大学2016年的调查显示,74.8%的儿童每天花超过2小时使用电子产品,比例远高于美国的20.8%及中国北京的47.4%。长时间的维持不良姿势让香港居民更容易患上上交叉综合症。-什么是上交叉综合症?颈部、肩膀和胸部的肌肉不平衡是导致上交叉综合症的主要成因,在下列情况下发生:●颈部和肩膀后方的肌肉过度使用,导致紧绷和压力。●胸部肌肉缩短、紧绷,进一步加剧姿势问题。●长时间过度使用特定肌肉群,而其他肌肉(如颈前和肩膀下方的肌肉)的肌力逐渐减弱。-由于过度使用特定肌肉群导致某些肌肉过度发达,与其他使用不足的肌肉群交叉分布,这种不平衡会形成一个「X」形,因此被称为「上交叉综合症」。-上交叉综合症的五大症状患有上交叉综合症的人会出现多种身体症状:1.圆肩和驼背: 因持续的肌肉紧绷,肩膀呈现圆形向上倾斜,久而久之出现驼背的情况。2.头部前倾: 头部前伸,进一步加重颈部的压力。3.脊椎弯曲: 颈部脊柱向内弯曲,上背部向外弯曲,导致明显的不平衡。4.疼痛和不适: 经常出现颈部疼痛、肩膀紧绷和上背部肌肉疲劳。肌肉紧张可能导致下颚疼痛及头痛。5.日常活动困难: 久坐、阅读或保持专注变得困难,因为肌肉很快感到疲惫。-如何治疗上交叉综合症?上交叉综合症可以透过进行姿势调整,及定期运动来强化和拉伸受影响的肌肉以达到改善的效果。即使在进行拉伸运动的初期可能会感到不适,但坚持运动对改善上交叉综合症的情况非常重要,而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僵硬,进一步加重症状。-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有效治疗上交叉综合症的非侵入性方法。物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纠正错误姿势,例如矫正头部前倾、圆肩和上背部过度弯曲等问题。姿势调整有助减轻受影响肌肉的压力,让肌肉的使用得到平衡。随着姿势改善,肌肉功能会逐渐恢复,减轻肌肉紧绷的情况,并预防情况恶化。-除此之外,物理治疗还能有效纾缓疼痛感觉。许多上交叉综合症患者受到颈部、肩膀及上背部的慢性疼痛困扰,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素。透过手法治疗(Manual Therapy),物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纾缓肌肉的绷紧情况、改善关节活动,并减轻不适感。物理治疗从上交叉综合症的根源着手,让患者无需再受持续疼痛的困扰,重拾日常生活的乐趣。-改善上交叉综合症的运动颈部旋转运动颈部旋转运动有助恢复颈部和肩膀的灵活性,及缓解肌肉紧绷。运动步骤如下:1.坐或站立时保持头部正直,对齐肩膀,并保持背部挺直。2.慢慢将头部转向右侧,直到感觉到颈部和肩膀侧面的拉伸。3.保持伸展15至30秒,然后将头部恢复到中心位置。4.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左侧伸展。每侧最多进行10组,效果最佳。-肩膀旋转运动肩膀旋转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绷,并改善肩膀的灵活度。步骤如下:1.双臂放松,站直并双脚与肩同宽。2.慢慢将肩膀向前旋转,画出大圆圈。3.进行10次肩膀旋转。肩膀旋转运动可在一天中多次进行,以缓解肩膀僵硬问题。-上交叉综合症常见问题需要手术治疗上交叉综合症吗?不需要。非侵入性物理治疗、运动及姿势矫正通常已足够。只有在极少数脊椎结构损伤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进行手术。-若不及时治疗上交叉综合症,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吗?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以下其他健康问题:●慢性颈部、肩膀和上背部疼痛●频繁头痛●胸部压迫,影响呼吸功能●长期肌肉失衡导致肩关节稳定性减弱和关节功能受损-什么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预防上交叉综合症?采取以下生活方式改变可以预防上交叉综合症及减少复发风险:●坐着及站立时保持良好姿势。●在久坐期间定期进行休息并进行适当伸展活动。●透过针对性运动来强化上背及颈部肌肉。●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工作椅来支撑正确姿势。-上交叉综合症由你掌控在香港,久坐的生活方式和长时间使用数码产品变得相当普遍,因此上交叉综合症逐渐成为都市人健康的一大隐忧。许多儿童由于从小养成不良姿势的习惯,以及许多成年人长时间坐在电脑台前工作或长期使用智能手机,这些因素大大增加患上上交叉综合症的风险。-上交叉综合症可以通过姿势矫正、物理治疗及定期运动来缓解症状并改善姿势。一些简单的运动,例如颈部和肩膀旋转运动,都有效改善上交叉综合症的情况。而对于较为严重的患者,物理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帮助他们恢复肌肉平衡、缓解疼痛,并提高生活品质。-备注:1. Medical News Today. (2017). What's to know about upper crossed syndrome?Available from: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188972. 香港护脊中心. (2024). 不要再做缩头乌龟 颈部运动可击退颈. Available from: https://www.spinecentre.com.hk/ch/about-chiropractic/exercises/neck-and-shoulder-stretches3. SPOTEBI Fitness and Nutrition. (2024). Shoulder Rolls | Illustrated Exercise Guid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spotebi.com/exercise-guide/shoulder-rolls/4. Airrosti. (2024). Upper Cross Syndrome: Causes, Symptoms & Treatment. Available from: https://www.airrosti.com/injuries-we-treat/upper-cross-syndrome/5. Cureus. (2023). Physi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Upper Cross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58386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