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的健康非常重要,然而,很多腸胃的問題在症狀顯著惡化前都難以發現。若因此導致診斷延誤,便會令治療變得更為複雜,甚至影響康復速度。現今先進的內窺鏡技術,如胃鏡及大腸鏡檢查,讓醫生能直接觀察整個消化道,從發炎、潰瘍到瘜肉及癌症等,均可透過這些檢查及早發現各種腸胃問題。
-
胃鏡檢查是什麼?
食道胃十二指腸內窺鏡檢查,亦稱為「胃鏡」或內窺鏡,是一種消化系統的檢查;檢查的內容包括食道、胃和十二指腸。此檢查會由專業的技術人員及專科醫生進行。
-
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醫生會小心地使用一條直徑約9-12毫米的細長軟管從口腔插入並進入胃部和十二指腸。內窺鏡的前端配備高清攝像鏡頭燈泡,將清晰的影像實時傳送到體外的接收器。
-
甚麼時候應接受胃鏡檢查?
當患者出現以下上消化道問題的症狀時,會建議進行胃鏡檢查:
-
- 持續上腹部疼痛
- 吞嚥困難(吞嚥障礙)
- 頻繁感到胃灼熱或胃酸倒流
- 體重下降但無明顯原因
- 持續感到噁心、嘔吐
- 缺鐵性貧血
- 黑色或柏油狀糞便(表明上消化道可能出血)
-
內窺鏡檢查不只是提供清晰的內部影像,還可以透過檢查發現可疑跡象並進行組織採樣活檢,是診斷胃炎、胃潰瘍、巴雷特食道以及早期胃癌等疾病的重要工具。
-
大腸鏡檢查是什麼?
大腸鏡檢查是對大腸內部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的全面檢查。大腸鏡與胃鏡檢查所使用的儀器類似但更長,可直接觀察整條大腸的狀況。
-
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醫生會尋找大腸和直腸的變化及存在的健康問題,包括腫脹或發炎的組織、息肉 (可變成癌症的異常生長物)或結直腸癌的跡象。大腸鏡上的高解析度攝像鏡頭能對腸壁進行詳細檢查;同時,透過專門的工具移除息肉或採樣組織以供進一步分析。
-
甚麼時候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建議進行全面評估,考慮風險、症狀和根據證據進行篩查的指南。
-
- 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士
- 調查腹痛、直腸出血或慢性腹瀉的原因
- 診斷炎症性腸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
- 尋找排便習慣改變的原因
- 跟進其他檢查的異常結果,如血液檢查或影像研究
- 治療如移除息肉或停止腸道出血等狀況
-
大腸鏡檢查能在息肉發展成癌症之前將其移除,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
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有甚麼區別?
雖然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均可檢查消化道,但事前準備及檢查過程有所不同:
-
檢查範圍
胃鏡檢查:主要檢查上消化道 (食道、胃和十二指腸)
大腸鏡檢查:主要檢查下消化道 (結腸、直腸和肛門)
-
檢查前的準備
胃鏡檢查 | 大腸鏡檢查 |
· 檢查前6-8小時禁食 · 不需要瀉藥 · 可能需要暫時停用某些藥物如血液稀釋劑 | · 檢查前一天開始進行徹底的腸道準備 · 檢查前24 - 48小時只飲用清水 · 使用強效瀉藥完全清潔結腸 · 從檢查前數天開始限制飲食 |
-
麻醉藥與檢查時間
胃鏡檢查 | 大腸鏡檢查 |
· 只需輕度或在喉嚨部分使用麻醉噴霧進行局部麻醉 · 通常只需10-15分鐘
| · 標準做法是進行中度麻醉,如患者希望在較舒適的情況下進行檢查,可考慮進行深度麻醉 · 通常需要30-60分鐘 |
-
恢復過程
胃鏡檢查 | 大腸鏡檢查 |
· 一小時內恢復 · 輕微喉嚨不適或疼痛 · 檢查後一小時內可進食 | · 由於麻醉程度較高,恢復時間亦較長 · 經常會出現暫時性腹脹和脹氣 · 如需移除息肉,可能會有輕微出血 |
-
檢查中可能會發現
胃鏡檢查 | 大腸鏡檢查 |
· 可檢測食道炎、胃炎、潰瘍、巴雷特食道、裂孔疝和上消化道癌症 | · 可檢測息肉、結直腸癌、憩室病、炎症性腸病和痔瘡 |
-
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可以同時進行嗎?
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可同時進行。這種聯合方法被稱為雙向內窺鏡檢查或「上下消化道內窺鏡檢查」,是對整個消化道進行全面評估。檢查同時進行特別適合症狀來源不明、可能涉及上或下消化道的患者,或有多重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的人士。
-
在進行檢查時,專科醫生會先進行胃鏡檢查,再進行大腸鏡檢查。此檢查順序能有效降低誤吸風險(一種外科手術常見的肺部併發症),並以有序方式檢查消化系統的各個部位。同時檢查通常需時45-90分鐘,視乎檢查中的發現和是否需要任何其他治療而定。
-
同時進行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前的準備
-
同時進行檢查的準備需遵從大腸鏡檢查嚴格的要求,包括:
- 使用口服瀉藥(腸道準備)完全清潔腸道
- 在檢查前至少24小時禁食固體食物
- 在檢查前約8小時前只飲用清水
- 在檢查前約一週暫時停用某些藥物如血液稀釋劑、鐵補充劑和導致便秘的藥物
-
守護腸胃健康:及早發現至關重要
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是現今消化病學的代表。醫療專家能透過這些檢查讓消化道可視化、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無論分開進行檢查還是同時進行,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都能為及早的治療提供重要線索,發現潛在問題,及早治療。這些檢查對香港老齡化人口和有消化系統疾病家族史的人而言非常重要。
-
備註:
-
1. 資料來源:通波仔 究竟要放幾多支架?. (2023). Care for your Heart. https://www.careheart.org.hk/?p=28165#:~:text=%E4%B8%80%E6%97%A6%E6%82%A3%E4%B8%8A%E5%86%A0%E5%BF%83%E7%97%85,%E7%8E%87%E4%BA%A6%E4%BD%8E%E6%96%BC10%25%E3%80%82
2. 資料來源:心導管插入術 (2021).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agnostics/16832-cardiac-catheterization
3. 資料來源:冠狀動脈造影. (2023). https://www.mayoclinic.org/tests-procedures/coronary-angiogram/about/pac-20384904
4. 資料來源:血管成形術. (2025).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treatments/22060-angioplasty
![[Mar] Blog 1 - Featured Image](/Upload/news/27/photo/bafcd52e7f144edbb6038fadd3b9b2a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