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最新消息
香港手足口病:季節性公共衞生的警號

手足口病(HFMD)在香港雖然不常被報導,但不代表它已經消失。根據衞生署最新的數據顯示,2024910月期間,共錄得184宗手足口病個案。隨著香港即將進入57月的手足口病高峰期,再加上1012月可能會迎來次輪感染潮,市民必須了解清楚此病的病徵、傳播模式及應對方法。

-

手足口病是什麼?

手足口病是一種具傳染性的病毒感染,主要由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及腸病毒71型(EV71)等腸病毒所引致。手足口病主要影響5歲以下兒童,但成人亦有感染機會。雖然大多數個案只呈現輕微症狀,但由於其傳染性極高,容易在個人衛生未有嚴格監控的場所(如院舍及學校)中傳播,而受大眾關注。手足口病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及其他不適。

-

手足口病的症狀

手足口病的輕微症狀通常會在兒童身上持續710天。大部分患者會在這段時間內自然康復,症狀亦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出現水泡、類似感冒及高燒等。

-

水疱

突然出現細小紅點,並逐漸演變為充滿液體的水疱,是手足口病最早及最易辨識的病徵之一。這些紅點通常出現在舌頭、牙齦及臉頰內側,會造成明顯不適,令兒童在進食或飲水時感到疼痛。類似的水疱亦可能在手或腳等部位出現,常見位置為手掌和腳底;某些情況下,更可能會蔓延至臀部甚至生殖器官。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在這些部位出現水疱;有些兒童可能僅在口腔內出現症狀,而皮膚表面則無任何可見的水疱。這些水疱通常不會造成痕癢,但在觸碰時可能感到疼痛,尤其在腳底等受壓部位出現時,會導致步行時感到不適。

-

發高燒

手足口病患者,尤其是兒童患者,通常會出現中度至高度發燒,體溫介乎於38°C39°C。發燒情況可能在水疱或潰瘍前已經出現,因此容易誤以為是普通感冒或流感。雖然發燒是正常的免疫反應,但會令兒童煩躁、倦怠,甚至缺乏食欲。在極罕見的情況下,手足口病可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尤其當高燒持續不退時,可能會導致腦炎(大腦發炎)或病毒性腦膜炎。然而,這些併發症非常罕見,大多數家長不必過分憂慮。

-

類似感冒的症狀

許多兒童患者在出現水疱前便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輕微咳嗽或明顯食慾下降等。由於這些症狀很容易與季節性感冒混淆,令手足口病更難在早期被察覺,尤其在學校等密集環境中。此外,即使尚未出現可見的潰瘍,兒童患者也可能因口腔不適而顯得比平常疲倦,甚至拒絕進食。

-

為何容易在院舍及學校中爆發?

由於學校和院舍等場所存在密切接觸和共用空間,手足口病病毒很容易在這些地方傳播。由於兒童和長者較常在課室、飯堂等公共空間長時間逗留,導致病毒更輕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場所內的共用玩具、書本、餐具和傢俬等物品,如果消毒措施不足,這些物品就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溫床。

-

如何治療手足口病?

目前並無針對手足口病的特效治療方法。由於此症由病毒引起,抗生素並無療效。治療的重點主要在於紓緩症狀及保持患者的舒適感,康復期通常為710日。在此期間,尤其是因口腔潰瘍而抗拒進食的兒童,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取十分重要。應避免進食酸性、辛辣或過鹹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潰瘍。同時亦建議選擇較柔軟的食物以減輕進食時的痛楚。如出現發燒或不適,可使用非處方藥物如撲熱息痛來緩解症狀。儘管大多數病例的症狀較輕微,但家長及照顧者應密切留意病情,若出現脫水、持續高燒或異常疲倦的情況,便應儘快求醫。

-

預防手足口病

即使手足口病傳染性極高,但透過良好衞生習慣和適當的感染控制措施,是有效預防的。在更換尿片、如廁或為兒童擦拭鼻子後,使用梘液和清水徹底洗手至少20秒仍然是最有效的防護措施。家長及照顧者亦應教導兒童正確的洗手方法,尤其在進食前或戶外玩耍後。

-

此外,避免用未清潔乾淨的手觸摸面部,特別是眼睛、鼻子和嘴巴等病毒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在家中或學校和幼兒中心等公共場所中,應定期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玩具、門柄和桌面,以減少病毒經物件傳播的風險。

-

斷絕手足口病的傳播鏈

即使手足口病常被視為兒童疾病,但由於它能在社區中迅速傳播,而成為值得關注的公共衞生議題。隨著今年首個手足口病高峰期的來臨,家長、照顧者、學校及醫護人員必須提高警覺,及時採取行動。通過及早識別病徵、了解病毒的傳播鏈,並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可以有效保護兒童及長者等高風險組,為他們建立一道有效的防護屏障。

-

寶康醫療診症服務

寶康醫療中心由具備專業資格的家庭醫生主理,提供家庭醫生診症。歡迎致電寶康醫療中心查詢及預約。

-

中環診所

電話 : 2523 1808

地址 : 中環德輔道中33號10樓 (港鐵中環站B出口或香港站C出口)

-

觀塘診所

電話 : 2523 9383

地址 : 九龍觀塘道418號創紀之城五期東亞銀行中心28樓2802室

(港鐡觀塘站A2出口)

-

備註:

-

1. 提高警覺應對本地手足口病活躍程度上升 (2024).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10/09/P2024100900445.htm

2. 資料來源:關於手足口病. (2024).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 https://www.cdc.gov/hand-foot-mouth/about/index.html
3. 資料來源:手足口病. (2024). 衞生署.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23.html
4. 資料來源:手足口病. (2024). 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系統. https://www.nhs.uk/conditions/hand-foot-mouth-disease/

HFMD_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