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最新消息
揭開社交恐懼症的面紗 : 克服社交障礙

社交恐懼症 (又稱為社交焦慮症) 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影響著全球眾多人,使他們難以過上充實的社交生活。在香港,社交恐懼症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根據本地研究數據顯示,多達28.7%的香港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受社交恐懼症的症狀影響

-

然而,即使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比例如此之高,尋求援助的人相對較少。與西方國家超過20%的求助率相比,香港僅有8.7%的受影響人士會尋求專業支援。

-

社交恐懼症是甚麼?

為甚麼表面上最自信的人也無法避免患有社交焦慮?社交恐懼症是一種慢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對社交場合的強烈恐懼是核心特徵之一,尤其擔心在社交場合被他人負面評價或批評。這種焦慮感常導致逃避的行為,從而讓受影響人士的日常活動能力受到影響,例如公開演講、結識新朋友或進行日常溝通等都會受到影響。

-

對大多數受影響人士而言,社交焦慮可能是一個終身的問題,對人際關係、工作以及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即使焦慮症在香港呈現出近2:1的女性男性的比例,患病比例並無明顯性別傾向。社交恐懼症通常於青春期或成年的初期開始,因此及早發現社交恐懼症的症狀並尋求治療非常重要。

-

社交恐懼症的症狀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通常會經歷一連串影響情緒健康和身體健康的症狀,往往導致生活方式有顯著的改變。

-

1. 害怕被評價: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持續感到憂慮。

2. 害怕尷尬:對在公眾場合做出尷尬行為有深層次的恐懼。

3. 難以與陌生人互動:在需要與不熟識的人互動的情境下感到極大的焦慮。

4. 身體症狀:如臉紅、流汗、顫抖或聲音發抖等生理反應,經常進一步加劇焦慮情況。

-

這種過度的焦慮通常與實際情況不成正比,通常會導致患者逃避社交互動,並影響他們的社交生活及人際關係。

-

診斷

在診斷社交恐懼症時,需要由專業的心理健康人士進行詳細評估,以確保正確理解病情和得多妥善治療。診斷內容通常包括身體檢查,以排除潛在的醫學原因,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藥物的副作用等。專業的人士還會評估焦慮的頻率、強度,以及引發焦慮的特定情境。辨別出情境觸發因素有助於區分社交恐懼與普通害羞,從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

診斷社交恐懼症時,必須符合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列出的標準。使用社交恐懼量表(SPIN)等檢查工具,有助於識別需要轉介至合資格醫療專業人士的患者。SPIN的分數達到19分或以上時,代表患者需要進一步轉介。此外,SPIN還可用於監測治療的進度。

-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方法

治療的方法取決於社交焦慮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而定。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綜合兩者進行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

認知行為療法(CBT)被廣泛認為是治療社交恐懼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專注於識別、挑戰和轉化引發焦慮的扭曲性思維模式和信念。

-

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患者可以學習辨別對社交互動的扭曲思維,例如在面對評價或尷尬的恐懼,並將這些想法轉化為更平衡和更現實的觀點。在過程中幫助患者擺脫自我挫敗的思維循環,促進建立更健康的應對方法。同時,認知行為療法亦會教導患者實用的焦慮管理技巧,例如呼吸練習和阻止負面思維的技巧,使患者能在面對高壓的情況時有效應對焦慮情況。

-

暴露療法

暴露療法是基於認知行為療法(Exposure-Based CBT)的特殊認知行為療法,透過逐步且有系統地將患者暴露於令其感到恐懼的社交情境中,幫助他們逐漸克服焦慮。此方法的設計結構旨在讓患者以安全的方式逐步面對通常引發焦慮的情境,例如在群眾面前發言、結識新朋友,甚至是進行眼神交流。

-

治療時會從較不具威脅性的場景開始,然後逐步過渡至更具挑戰性的情境,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信心並逐步學習管理焦慮的方法。暴露療法中的技術包括角色扮演社交互動、社交技巧訓練,以及在安全環境中練習真實生活的情境。

-

社交恐懼症的藥物治療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通常是針對持續性社交恐懼症狀的首選藥物類型。此外,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亦能是另一種治療選擇。

-

為了減少副作用的風險,醫生通常會從低劑量開始,並逐步增加至完整劑量。治療可能需要持續幾個星期至幾個月的時間才能使焦慮症狀有明顯改善。

-

不要放棄

無論是心理治療還是藥物治療,效果都不會立竿見影。學習新技能以幫助管理焦慮是需要時間的,而找到適合治療社交恐懼症的正確藥物也需要耐心。

-

對於某些人而言,社交恐懼症的症狀可能隨著時間逐漸減退,並且可以停止使用藥物;但對於某些患者而言,則可能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以防止病情復發。

-

克服社交恐懼症帶來的社交障礙

社交焦慮是一種在香港十分普遍的心理健康問題,影響著不同社會及專業背景的人士。然而,由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許多人因此在尋求幫助時卻步,導致需要長期與焦慮及孤立感搏鬥。

-

透過提高公眾對社交焦慮的認知,並促進有關心理健康的公開討論,香港可營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讓人們更願意尋求支援。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的結合,社交恐懼症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狀,重返社會,過上充實的生活。

備註:

1. 資料來源:新生精神康復會 (2023) https://www.nlpra.org.hk/annualreportdetail/tc/pub/330/253

2. 資料來源: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 (2020) https://www.shallwetalk.hk/zh/mental-health-information/anxiety-disorders/

3. 資料來源: 社交恐懼症調查表 (2024) https://greenspacehealth.com/en-us/social-anxiety-spin/

4. 參考資料 : Lee, Ng, Kwok, & Tsang. (2009).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ocial fear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3(3), 327-332.

5. 參考資料 : Lee, S., Lee, M. T. Y., & Kwok, K. (2005). A community-based telephone survey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88, 183–186.

6. 參考資料 : Connor K.M., Jonathan R.T., 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ocial Phobia Inventory (SPIN): New self-rating scal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0) 176: 379-386

[Nov] Blog 1 - Featured Image_R1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