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12月,香港气温骤降,手脚冰冷成为不少人面对的困扰。这现象不但影响日常生活,更可能反映身体潜在健康问题。中医认为,手脚冰冷与寒底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与阳气不足、气血循环不佳等因素有关,从而导致身体无法有效抵御寒冷天气。特别是香港的潮湿环境,加上都市人长期身处冷气环境,令「寒底」人士更容易在冬季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
-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分析手脚冰冷的主要成因,并提供改善方法,帮助「寒底」人士在寒冬保持温暖与健康。
-
什么是“寒底”体质?
「寒底」是一种体质偏寒的失衡表现,在中医学中属于阳气亏虚的表现,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保暖机制」不足。阳气是人体的「温暖之源」,负责推动气血运行、调节体温以及抵御外寒。如果一个人阳气不足,身体内部的温暖机制便会受到影响,从而较易受到寒冷环境影响。
-
中医认为,寒底不只是怕冻的问题,还可能影响整体健康。由于阳气不足,寒底人士容易被寒邪侵袭,造成气血循环失调,进一步导致体内阴阳失衡。虽然寒底人士在冬季的影响特别明显,但其他季节也可能出现手脚冰冷、疲倦乏力等症状。
-
「寒底」人士的常见症状
-
- 手脚冰冷:血液无法正常流到手脚末端,造成血液循环不佳,导致手脚冰冷。
- 怕冷畏寒: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仍感寒意; 对冻饮或生冷食物特别敏感。
- 面色苍白或黯淡:缺乏气血滋养,皮肤呈现苍白或暗沉无光泽。
- 白色脷苔或舌头有齿痕:舌头表面湿润且有白色脷苔,是寒湿困扰的典型症状。
- 消化功能薄弱:由于脾胃功能受损,因此经常感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
手脚冰冷原因
-
阳气不足:阳气是身体机能的推动力,亦为身体带来温暖的感觉。阳气不足会导致血液无法有效运行至手脚末端,特别在湿冷天气下。
-
气血循环失调:气血是人体运行的基础,若气血循环不畅,血液无法到达手脚末端,将导致手脚持续冰冷。都市生活久坐少动,加剧气血运行受阻,手脚自然变得冰冷。
-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肾阳不足是寒底体质人士的常见原因,亦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爱吃生冷食物、缺乏运动或长期熬夜,容易削弱肾阳,令手脚冰冷更严重。
-
寒冷环境影响:香港冬季潮湿且寒冷,加上室内外的温差大,会进一步削弱阳气,令寒底人士症状加剧。
-
从中医角度改善手脚冰冷,调理「寒底」体质
-
饮食调理与中医师推荐汤水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寒底体质的调理有重要作用,应根据食物的寒热属性来选择适合的食材。选择温热性食材如羊肉、生姜、红枣等,可帮助补充阳气,改善手脚冰冷。同时,避免进吃生冷食物(如刺身、冻饮、凉茶等)以免进一步损耗阳气。
-
此外,药膳与养生茶亦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既能帮助补肾助阳、调理气血,又能缓解冬季的寒冷感。以下为中医师推荐的汤水与养生茶,帮助寒底人士逐步改善手脚冰冷:
-
两大补气血汤水
-
1. 当归生姜羊肉汤
功效:驱寒暖身,补肾壮阳,特别适合寒冷潮湿的冬季。
-
2. 八珍汤
功效:经典补气养血汤,重于调理气血,改善阳气不足,适合气血两虚、寒气较重的体质人士饮。
-
三大日常养生茶
-
1. 红枣桂圆茶
功效:补脾胃,润心肺,补血安神,有助于缓解怕冻体质。
-
2. 黄耆红枣茶
功效:补气血、增强体力,特别适合手脚冰冷人士。
-
3. 陈皮普洱茶
功效:暖胃散寒,促进代谢,有助调理气血循环。
-
穴位按摩与艾灸
中医强调通过穴位按摩与艾灸来调理身体,以改善寒底体质引起的手脚冰冷现象。按摩特定穴位可促进气血循环并增强身体免疫力。例如:
-
足三里:能帮助气血顺畅流动,以提升整体健康。
-
关元与命门穴:有补肾助阳的作用,以增强体内的阳气。
-
涌泉穴:能促进血液循环至四肢,提升温暖感,特别适合在冷气环境下工作的上班族。
-
此外,艾灸疗法亦是一种针对寒底人士的温热刺激疗法。在专业指导下,利用艾灸刺激特定穴位(如关元、命门),可提升体内阳气,促进气血循环。艾灸不但能驱散体内的寒气,还能直接改善由寒冷引起的手脚冰冷,带来持久的保暖效果。
-
结合按摩与艾灸,寒底人士便能在潮湿寒冷的天气中,提高抵御寒冷的能力。
-
生活习惯
在日常起居与生活习惯中,采取适当的保暖与调理措施,亦是改善寒底体质和手脚冰冷的关键:
-
注意保暖:穿戴足够保暖衣物,尤其加强手脚与腰腹部的保暖,减少寒气侵袭。
-
适量运动:如太极、瑜伽等舒缓性活动,能有效促进气血循环,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
-
保持充足睡眠: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养肾护阳; 同时注意作息规律,避免长期熬夜损耗阳气。
-
正视手脚冰冷的问题,及早调理身体
-
手脚冰冷是香港冬季常见的问题,通常与体质和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对于「寒底」人士而言,更应及早进行调理改善。通过中医饮食调理、穴位按摩和艾灸等疗法,配合良好的饮食与作息习惯,便能告别手脚冰冷的困扰,打造更健康舒适的冬日生活!
-
以上文章由中医师黄耀提供意见
![[Dec] Blog 3 - Featured Image_R0 (TC)](/Upload/news/20/photo/df05a84db2804dcb8a84927b0bc2eb07.jpg)